“会不会做家务?”“能不能养老?”消博会期间,宇树科技华南区负责人林志龙替自家的人形机器人回答了太多类似问题。
“需要明确的是,整个行业还处于相对较早的发展阶段,我们还需要时间。”林志龙告诉记者,家庭的应用场景比工业场景复杂许多,每家每户的家装、人与人的不同需求全都是非标品,让机器人像家人一样体贴,要求还有些过高。现在,机器人在稳定可靠性、精准导航、手眼协调抓取等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学习。
比较现实的,是让机器人进入公安、应急、能源等领域。不过,即使开发成功,高成本也是产品面市的难题。相比科研和企业采购可投入的资金,个人消费者只能接受几万元的价格。因此,机器人走进家庭,短则五年,长则八到十年。
在消博会上,主动找上门的合作伙伴不在少数。“我们目前的精力只能做好机器人本身,用到什么场景、实现什么功能,都需要自行开发。”林志龙说。
前沿科技要走向消费者,各方面行业生态还有待完善。
“我们的商业化项目已经大规模实现自主盈利。”迅蚁科技海南团队市场负责人郑人赫说,这在低空经济领域并不简单。他向记者介绍了一个落地云南的项目:“无人机航线覆盖全城每个汽配店,比如缺一个火花塞,10分钟就能从中心仓库送来。在提升时效的同时成本还能持平。”与此同时,迅蚁科技还开发了无人机智能管理系统,目前业务已覆盖全国40多个城市。
完善的行业生态将推动成本下降,让“打”无人机像打车一样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内容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