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文化特派员日记丨张东华:科技护航金庭桃形李种植

2025-04-19 16:54

来源:

1600多年前,一代书圣王羲之出于对始祖王子晋的追思和对道家胜地金庭洞天的向往,辞官后,携家眷来到金庭观隐居。王羲之在金庭“笃喜种果”“率诸子,抱弱孙,游观其间”。在《十七帖》中,有专门以楷书书写的《青李帖》传世。

2024年,我作为绍兴市首批文化特派员派驻金庭镇,走进了王羲之归隐地、书法朝圣地金庭镇。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桃形李是金庭镇栽培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金庭镇主要的经济作物和经济主柱。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对桃形李提出了新的要求,亟待解决 “桃形李的防裂果、优质繁育、保鲜技术研究、营养成分分析、深加工产品研究(果干,果酒,果汁等)等技术难题。

为了帮助果农解决上述技术难题,我通过朋友介绍,联系上了绍兴市农业局。农业局的孙所长十分热情,带着农科院的专家到金庭实地考察了石鼓寺附近的桃形李基地,并就桃形李病虫害的防治和桃形李博士创新站建站展开了讨论。

我在联系市农科院专家的同时,到浙江大学找到了著名的农学专家叶兴乾和陈健初两位教授。叶教授,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食物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中原研究院院长,浙江省农产品加工重大科技专项专家组组长,农业部农产品贮藏保鲜质量与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主任。陈教授是叶教授的同事,浙大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食品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食品质量安全控制、营养配餐和中式调理食品加工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植物功能成分研究和功能食品开发等。两位教授听了我对王羲之归隐地金庭镇和桃形李的介绍后,很感兴趣,约定清明节后一起去金庭,一方面研究桃形李,另一方面趁机踏青、谒拜王羲之墓,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4月8日,叶教授和陈教授一大早从杭州驾车来到金庭镇。在嵊州市丘上万亩农业发展公司办公室,金庭镇裴副镇长热情地接待了两位教授,农办王政鹏主任和桃形李栽培专家吕落定老师分别介绍了桃形李嫁接、栽培的历史和趣闻。王主任说,桃形李原来叫桃接李,是在毛桃根上嫁接李子而成的。1958年,王羲之第五十五世孙、华堂村村民王香标从外地引进李子接穗嫁接了1000多株苗,发现其中50多株李树所结的果实外形似桃,成熟晚,品质明显优于红心李,取名为“桃接李”,后来正式命名为“桃形李”。吕老师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金庭镇果家的水果嫁接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很多果农被邀请到全国各地嫁接果树。但是,在新的形势下,对桃形李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在防裂、储藏等方面,需要有科学技术的支持。

叶教授、陈教授一边听介绍,一边提问,了解桃形李种植、加工和销售的情况。接着,一起到桃形李基地实地考察。大约十多分钟的车程,我们驱车来到了黄先生的桃形李基地。据黄先生介绍,他的桃形李基地约有500多亩山地,是金庭镇的桃形李示范基地,由于金庭镇的山地多为砂性土壤,虽然土地贫瘠,但适宜桃形李的生长,且含糖量高。他还说,他们种植的桃形李不施化肥,也不用农药,用生态的方式防治虫害。我在果园里看到了挂在桃形李树上的刹虫粘纸和特制的诱杀蛾类装置。为了预防裂果,叶教授建议用他们开发的一种试剂,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测试效果,并将根据测试的结果,采取适当的措施。

最后,两位教授表示,将在桃形李基地建一个实验点,研究桃形李的裂果及其他相关问题。

我希望通过努力,把浙江大学和绍兴农科院的科技力量与金庭镇的桃形李种植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宜金庭乃至嵊州的桃形李种植、储藏和销售的生产、经营之路,提高金庭果农的经济收益,也为全国人民提供一款有文化内涵,又有经济价值且美味的水果,在品尝金庭人民种植的桃形李的同时,感受王羲之及其后裔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文化特派员张东华 ,记者高建峰整理)

作者: 编辑:高建峰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