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嵊州棠头溪村出了一位田园诗人,他就是吴金声。民国《嵊县志》“艺文志”中收录了他的许多诗词。有一年吴金声为准备参加秋试,从杨云津先生游学省城。就在夏末,忽然听到家母病危的消息,连夜赶回家中,见母亲已逝,心中大恸,错过了秋试。不久父亲亦过世。虽吴金声有副贡之资格,候选直隶州州判,但他无意仕途,在家过着耕读传家、吟诗自娱的生活,时而同友人寄情山水。
四明山绵亘于嵊州、上虞、余姚、慈溪、奉化等市,有二百八十峰,四面形胜,道书称第九洞天,为名士隐居之地。历代诗人多有诗咏,寻访者络绎不绝。石屋禅院因院右有一天然石屋而得名,又因院左峭壁有朱书“佛”字而俗称“红佛寺”。
乾隆五十三年,吴金声因对四明山石屋禅院好奇已久,便与友人欣然同游四明山石屋禅院。红佛寺位于四明山腹地的小山坳中,两人到了山麓遇到了红佛寺的僧侣,便向他打听红佛寺的由来。僧侣笑答道:“这红佛寺,古时称作‘月窝”,原名石屋禅院,俗称大石屋,寺前有将军岩、白龙潭、寒岩诸胜。山下华丰村,旧称府基,俗称阁老府,传为明马士英避难之所。石屋也称‘了真洞’,早年红佛寺未重修时,去高山一带的行人或上山砍柴的农民,时常在石屋中遮风避雨。”僧侣还提起,“石屋前那棵大茶树,是镇寺之宝,被上山求神拜佛者视作灵丹妙药。四周存有众多小茶树,清香异常。寺前一棵两人合抱的珍稀金钱树,初夏开花,秋天结果,果形如铜钱,内方外圆,一串八钱,甚为奇妙”。
三人说话间,走到了红佛寺前,吴金声一眼便看到了那棵大茶树,禅院四周随处可见野生茶树。僧侣招待二人进寺休息,为二人泡茶,二人闻这茶清香四溢,品之唇齿留香,且此茶还具清神醒脑之用。吴金声不禁问道:“不知此绝味出自何处,名为何?”僧侣说:“此茶便出自寺前的野生茶树,贫僧用自己焙炒的茶叶来招待贵宾,引用四明山麓的清泉泡制,香味更是妙绝。”该茶因附近有金钟寺而得名金钟茶,外形条索肥紧略弯曲、白毫显露,色泽绿润,滋味鲜醇爽口,汤色嫩绿清明,叶底肥嫩成朵、匀齐明亮。直至现在,当地村民仍保留着每年谷雨前上山采摘野生茶树鲜叶,精心焙炒后储藏起来以招待客人的习惯。
吴金声品味了僧侣泡制的茶后,便念念不忘,并于二十一年后回忆这一次游踪,泼墨写下《游四明山石屋禅院记》详细记述此处秀色美景:
山麓有小涧,涧中乱石架叠。水从石隙中流,清可鉴发。
山右一径可通,上为“金钟寺”,院东西皆有涧,合流于前,僧架竹引之入院,冬夏不涸,清冽异常,西涧尤胜。
黎明四顾微茫,满山为云气所裹,俄而日出海上,观之极奇。
作者: 编辑:夏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