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看大戏

2025-04-15 11:31

来源:

马亚振

三月三,上巳节,我特地赶到驿亭镇贾家村去看了一场真正的“大戏”——绍剧《穆柯寨》。听说这贾家村的老百姓特别钟情地方戏曲,他们自己凑钱,请来越剧、绍剧的“戏文班子”,要连续做七天七夜的“大戏”!所谓“大戏”,应是指全本剧或连本戏,以文臣、武将、大青衣为主角儿,剧情多慷慨激昂,唱功武戏各有讲究。

很久没有经历这种“人山人海”的场面了。临时搭建的戏台上锣鼓喧天,台下一座钢棚搭就的巨大穹顶内,座无虚席,人头济济。下午场的观众基本是老年人,而且多数是男性老者,他们对杨家将的故事了如指掌,上一段戏还未唱完,下面的剧情已经被透露出来:“要辕门斩子哉!”“八贤王要出场哉……”而这剧团呢,也是有些小狡猾的。刚出场时,那个扮杨延昭的演员要唱腔没唱腔,要身段没身段,简直如同儿戏!我刚想拔脚离去,忽然间转换了场景,那杨延昭的唱腔竟突然破空而起,如行云流水,似惊涛击岸。令我不由得心中一惊,莫不是刚才那黑须老儿的破嗓儿忽然给润开了?还有那个新出场的佘太君也唱得高亢清越。于是,又重新坐回竹椅子上继续听戏。这一场辕门斩子以杨延昭为主唱的母子、君臣、生旦对手戏足足飙了半个多钟头,而且越唱越精彩,座中不时有掌声爆出。我的眼睛不太灵光,模模糊糊中感觉这时杨六郎文官衣帽的扮相也分明比先前要俊朗了许多。就这样被吸引着几乎看到了剧终。归途中,听几个老头儿们在议论,说那杨六郎下半场换了个好演员,所以被他给“吊”住,故而归迟了!怪不得咧!怪不得咧!这真是瞎眼看戏,不明就里呀!

看了贾家村的戏文,不由得想起我小时候看“大戏”的情形来了。那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当时大家虽都很穷,但总也会有热心人士牵头凑钱做大戏,时间大都在秋季,临时戏台搭在刚收完棉花秆的庄稼地上,舞台照明灯只凭两盏汽灯,就可照得台上一片雪亮。当时并没有扩音设备,演员全凭真功夫实唱实做,一板一式都有讲究。戏台下,各家各户会去搭一个一个的小台,专供老人和小孩坐在上面,同时还会邀请远方的亲戚来看大戏,并负责招待他们的吃住。做大戏是乡村里的一件大事,一般都会请来绍兴城里的绍剧大班前来演出。“文革”之前,著名的绍剧演员有六龄童、七龄童、十三龄童、陈鹤皋、萧长顺、肖艳秋等,他们都尚在年富力强之时,也是其艺术水准达到鼎盛之际,无论是唱腔还是做功,各自的辨识度均极高。偶尔,他们也会下乡演出几场,这些大腕儿的戏真可称得上是“此曲应是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台下的观众,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锻炼,哪一句唱得好,那一个动作功夫了得,自会发出阵阵喝彩声。如果唱砸了,做差了,就有可能“吃甘蔗梢头”!等到了我的青年时代,这些传统就都断裂了。所以我们这一代及更加年轻辈的人,其实对于看大戏是半懂不懂的。 但是,这一点儿也不会妨碍人们对传统戏曲的喜欢。在贾家村的“土剧场”里,有这么多人看戏就是明证。而且,据说,当下每做一场戏的花费并非小数目,然而,贾家村的村民们依然乐此不疲,几乎每年都要做若干场大戏。一方面是传统戏专业剧团生存困难,举步维艰,要求国家补贴扶持;另一方面,普通老百姓又是那么热爱看戏,那么盼望看到好戏。这其中的阻隔究竟在哪儿?确实是令人深思的一个问题。

(内容来源:上虞日报)

作者: 编辑:王慧勤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