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沉醉绍兴:芳华铸剡茗

2025-04-15 08:56

来源:

在四明山的支脉覆卮山半山腰上,有个前岗村。覆卮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雾露蒙密,夕阳早落,晨曦晚照。山上古木庇荫,猛兽时有出没。当地村民描述前岗村的地形:“前岗大岭头,走路碰鼻头,云雾绕山头,老虎蹲岩头。”

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出产名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前岗辉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俞芳华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滋养成长起来的。在“茶人”俞芳华的内心深处,最割舍不下的就是茶。是茶,让他拥有了丰厚的人生阅历,让他走向山外的世界。

俞芳华从小在充满着茶文化的家庭长大,在他童年的记忆里,每天的生活几乎都与茶有关。那时,每至茶季,家家户户忙于采茶制茶,俞芳华常常细心观察父亲炒制茶叶。一芽二叶的嫩茶,经过父亲粗糙大掌的细揉慢拾,渐渐收缩起修长的身姿,演变为一颗颗饱满细润的茶粒。每当这个时候,他总是忍不住自己的好奇心,搬个小板凳学着父亲那样细揉慢捻,但奈何年纪尚小力气不够,看着茶叶在自己指尖落下平躺在锅里不动声色,一张小脸涨得通红。

高中毕业后,与许多不甘平庸的年轻人一样,俞芳华离开家乡外出闯荡。尽管生活几经风雨,几经沉浮,但在他的内心深处,总有一份挥之不去的情感。成年后,由于在家里耳濡目染,俞芳华的制茶技艺日趋娴熟,对于炒茶的工序更是得心应手,了然于胸。只可惜,这些通宵达旦、精心炒制的茶叶,却吸引不了多少人的关注,更改变不了大山农民的生活。他一直苦苦思考着,拥有辉煌历史的茶叶品牌,为何衰退至此?这颗覆卮山中的绿色珍珠,如何才能重振昔日雄风?

1970年到1979年间,在农林局的指导下,因遭战乱曾一度失传的前岗辉白试制成功后恢复批量生产。二十八岁那一年,俞芳华背着厚厚的行囊回到前岗重新创业。他发现,那些坚守故土的茶农已经无法承受茶叶没有销路的事实,家庭工厂纷纷倒闭,漫山的茶园大面积荒废。他还发现,茶农们很少知道前岗辉白的历史,甚至鲜有提及这个名字。

他对自己立下了誓言:“一定要把‘前岗辉白’打响,完善制作工艺,并广而推之。”只要做好茶叶品牌,效益就一定会好起来,茶农的生活也会像辉白茶一样,韵味无穷。明确目标后,俞芳华开始付诸行动。他承包了三百亩荒山,开辟其中一块作为茶叶试验基地,并正式注册商标“前岗辉白”,开始行走于前岗辉白的技艺传承与创牌之路。

他的足迹踏遍了覆卮山的每个角落,而后一头扎进自己承包的茶园。制作前岗辉白茶,容不得丝毫的懈怠和马虎。前岗辉白在外表上表现为形如绣球、盘花卷曲、整洁匀净、色绿起霜;在内质上显现为滋味醇厚清爽、香气馥郁持久。然而,又有谁知这色、香、味俱佳的成品茶,一试便是几年。

这些年,俞芳华几乎将所有的积蓄都投人前岗辉白的品牌创建之中。除了提升自身学问之外,还要进行广泛的传播与宣传。为了拓宽销售渠道,他除了成立公司,还开出了前岗辉白专卖店,作为打响品牌的窗口。同时,他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先后为前岗辉白争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浙江省著名商标”“百年老字号”等称号。

前岗辉白的前程,注定不凡。

作者: 编辑:夏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