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细分赛道各美其美 “越城驿站”打造快乐老家

2025-04-15 08:50

来源:

城管驿站、小哥驿站、越新驿站、车轮驿站……走在古城街头巷尾,五花八门的暖心服务站点遍地开花,它们重点解决骑手、网约车司机、环卫工人等户外劳动者“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如厕难”等问题。近年来,越城区各级单位积极推进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建设,因实施主体不同,建设标准和服务内容也不一样,因而服务站点呈现“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这些服务站点到底提供哪些服务?使用情况如何?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驿站遍地开花,“东家”各不相同

“今天太热了,我进来歇口气,顺便给手机充电。”4月11日中午12点左右,美团外卖员小孙停稳电动自行车,冲进世茂广场对面公共厕所旁的“城管驿站”,充电、接水、落座……一气呵成,俨然是这里的常客。

驿站内环境整洁幽雅,有热水供应,配备书柜、桌椅、微波炉、冰箱、手机充电器等设施。“我们这个驿站为广大居民和一线劳动者提供休息、阅读、生活类服务,已经开放两年多,每天开放时间为7点到18点。因为旁边有个公共厕所,一些过往的市民如厕后,会进来休息。特别是冬天和夏天,进来歇脚的人比较多,以外卖小哥、绿化工、环卫工为主。夏季高温天,每天要烧20多壶开水。”该驿站的管理员说。

像这类城管驿站,老城区共有22座,全部依托公共厕所建成,分布在塔山文化广场、东街广场、东大池公园、北海小学等人流量较大的区域。驿站有专人管理,确保环境卫生整洁,设施可用。

“这里是独立空间,进来歇脚不难为情。”昨天,环卫工陈师傅走进胜利路和新建路交叉口的“移动之家·服务驿站”,他熟练地接了一瓶水,然后坐在椅子上休息。记者看到,这间驿站干净整洁,同样配有饮水、充电、座椅等基本设施。跟其他服务点不同的是,这里多了血压测量、物品寄存等功能,且全天24小时开放。

早在10年前,市文明办、市总工会等部门鼓励有条件的银行、景点、书店和商场等沿街单位,在大厅内推出爱心驿站,提供饮水、休息等服务,让环卫工歇歇脚。如今,一些沿街单位对爱心驿站进行提档升级,辟出专门空间,完善服务设施,扩大服务对象,在重点路段出现“移动之家”“骑手之家”等20多个暖心驿站。

从公园广场到主要道路,再到各个社区,类似的驿站建设层层推进,遍布城市的每个角落。4月11日中午,记者走进北海街道树鹅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几名快递员正在休息,有的拿着书本在认真阅读。“这里环境特别舒适,我们累了,都会进来坐坐。”快递员陈先生说。两年前,该社区按照社工部要求,建设越新驿站,主要服务新就业群体。目前,越城区100多个社区,全部配建了越新驿站。

近10年来,越城区参与建设暖心驿站的单位越来越多,包括总工会、文明办、社工、团委、妇联等,参建部门不同,驿站的名称也不一样,如城管驿站、小哥驿站、越新驿站、车轮驿站等,但服务内容大同小异。据了解,越城现有近200个服务驿站,织起一张无形的服务网络,服务着户外劳动者。

随着驿站越建越多,服务也不断精细化、专业化,出现了外卖小哥、女骑手、司机等不同职业、性别的专属驿站,为不同的劳动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在高家弄,大红底色的“骑手之家”特别扎眼,门口张贴着温馨的文字:“累了,到里面坐坐;空了,进来看看。”走进大厅内,贵州人小陈正在应聘骑手。“我在网上填写了求职信息,让我到这里来面试。没想到环境这么好,设施也很齐全。”小陈说。

据初步统计,目前越城区外卖骑手从业人员有5000余人。今年初,绍兴中国铁塔和外卖行业联合工会,在快递小哥比较集中的高家弄打造“骑手之家”,内设休息区、阅读区、就餐区、换电区等。“我们还提供骑手面试、入职手续办理等专门服务。因为男骑手多,周四还提供免费理发服务,这里是全体骑手的快乐家园。”现场管理员洪先生说。

在骑手群体中,女性占比三成。相比之下,长期从事户外劳动的女性更需要呵护。今年4月,绍兴市妇联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原有的妇女儿童驿站功能,在全市范围内打造近百家“巾帼骑士驿站”,其中越城区已在10个社区率先建成10处服务站点。

走进府山街道越都社区“巾帼骑士驿站”内,外卖骑手黄女士一边给手机充电,一边对记者说:“以前到其他‘小哥驿站’休息,总觉得尴尬,毕竟空间小,男女混合休息不方便,如今不用再担心这个问题了。”

越都社区党委书记诸妙茵说,“巾帼骑士驿站”除了提供饮水、充电等常规服务外,还配备了常用药品、女性卫生用品、创可贴、针线包等应急物资和女性日常用品。社区还给女骑手提供心理咨询等。

据了解,越城区有2000余家交通运输企业、5000余名从业人员,司机群体普遍存在路上吃饭难、休息难、暑假孩子托管难等问题。越城区交通运输局启动“‘车轮上的守护’关爱新业态群体”文明实践项目建设,以专业化、精准化服务司机群体。比如针对出租车等客运司机,建立出租汽车服务中心,免费为司机提供休息、喝水、就餐等服务;针对货车司机,在高速鉴湖服务区、绍兴港现代物流园区交通运输行业党群服务中心等地建设司机之家,给长途司机提供休息空间,有的还提供洗衣机等。

“我们开大货车,充足的睡眠很重要,这是开车安全的基本保障。”80后河南人郭振伟在绍兴汇海航运公司做货车司机6年多,他路过高速鉴湖服务区等地的司机之家时,都会尽量停下来休息,养足精神再上路。

按照建设单位的要求,各类驿站更多是为户外劳动者提供服务,但越城的驿站如今成了普适性的服务场所,不少市民和游客也会到驿站内享受服务。在府山西路葛公祠公园附近的“城管驿站”,市民宋老伯是这里的常客,他说,“早晨到公园散步,然后到驿站里看书,这里环境舒适安静,还可以免费饮水、充电。”该驿站管理员凌月芳说,最近经常有市民到葛公祠公园露营,有时太阳太猛,他们便躲到驿站内休息,驿站人气越来越旺。

位于高家弄的“骑手之家”,经常有游客光顾。“我们驿站离鲁迅故里景区很近,一些喜欢老街的游客,逛到我们这里时,会进来喝水或上厕所。”管理员洪先生说。在采访时,江苏游客陈女士对记者说,绍兴古城景色优美,这些天她逛了古城内很多景区,其间在“城管驿站”“骑手之家”歇脚,这些驿站放置了旅游手册,既能休息还能“导游”。

虽然驿站百花齐放,但记者调查发现,其中也存在建设简单、没有独立空间、开放时间不统一等问题,造成一些驿站使用率偏低。

可喜的是,从2024年起,“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建设”连续列入省、市政府民生实事工程项目。越城区创新采取“1+N”共建模式,联合综合执法、民政、交通运输等力量,整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银行网点、移动、电信、铁塔等社会资源,再结合服务站点建设标准和“越工驿站”品牌要求,科学布局推进站点建设,打造“15分钟暖心服务圈”。

根据任务安排,2024至2026年,越城区将建设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169个,2024年已建成投用15个,成为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的样本。且有着建设标准要求,每个站点要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空间,面积不少于5平方米;基本设施有饮水设备、微波炉、桌椅沙发、空调、冰箱冰柜、全自动电子血压仪、医药箱、多功能电源插座、阅览区域等;不定期开展公益活动,提高使用率和知晓度。

“今年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将集中资源大规模推进,计划建成121个。通过逐步完善服务站点建设,解决点位布局不合理、服务内容不平衡、现场管理不统一等问题,提高服务点位的使用率,为广大户外劳动者提供更多可感、可知、可及的贴心服务。”越城区总工会有关人士说。

随着驿站建设的逐步推进,服务网点越来越密集,服务内容越来越丰富,服务对象越来越壮大。但采访时,业界一致认为,驿站不只是户外劳动者的“温馨港湾”,还是传递党和政府关怀的新平台,全社会奉献爱心、展示城市温度的新窗口,因此要延伸其服务功能,打造好这张城市新名片。

越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有关人士说,每一座城管驿站都是一扇窗口,拥有独立的空间,吸引着户外劳动者进去歇脚,也吸引着周边居民和过往游客进去休息,成为社会大众普适性的公共空间。他们委托越城区公用事业集团专门管理,做好服务细节,更好地服务老百姓,为城市文明添砖加瓦。

“发展好驿站,还要做好驿站+文章,依托驿站开展特色活动,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北海街道树鹅王社区党总支副书记、联合工会主席莫子豪说,他们党群服务中心最初的“小哥驿站”面积很小,仅提供喝水、歇脚服务,经过提档升级变身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面积增加到550平方米。据了解,该“小哥驿站”在保留原有基本服务的同时,还增加矛盾调解服务,帮助户外劳动者调解矛盾纠纷;依托树兰书房,满足休息者阅读需求,且有效延长开放时间,确保中午时段正常开放;寒暑假开展托管服务,解决新业态就业群体子女托管难题等。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研室主任薄文乾说,分布在街头、社区等处的驿站,完全可以扮演好城市窗口的角色,当然还需要进一步提档升级,完善功能,让其更好地彰显城市温度和文明高度。首先,从硬件上要增设更多设备,如自助服务机、智能座椅等,提高服务效率与舒适度。其次,注重软件提升,加强现场管理服务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人愿意走进去。再次,加强政企合作,吸引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建设,形成共建共享的局面。最后,建立长效反馈机制,定期收集使用者意见,持续优化服务。

短评

驿站“多起来”

更要“转”起来

戚高晟

在城市的街头巷尾,一个个为户外劳动者搭建的服务站点,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社会治理的温度与精度。这些被称作“某某驿站”“某某之家”的场所,既承载着对劳动者的关怀,也折射出公共服务从粗放走向精细的深刻转型。

现代城市发展进程中,户外劳动者群体始终是不可或缺的“城市细胞”。从环卫工人到外卖骑手、快递小哥,他们的劳动场景从固定站点转向流动路线,服务需求也从基础生存延伸到职业发展。这要求公共服务必须跳出“施舍式关怀”的窠臼,转向更具系统性的支撑体系。城市驿站,不但要追求“多”起来,更要追求“用”起来。

城市治理的精细化,关键在于建立“需求导向”的响应机制。真正的精细化不在于设备的豪华齐全,而在于能否在劳动者最需要的时间和地点,提供恰到好处的支持。譬如午间高温时段的开放保障、交通枢纽的精准布点,乃至女性劳动者的特殊关怀,这些细节都考验着公共服务能否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当服务设计真正站在劳动者的视角规划动线、配置资源,冰冷的设施才能转化为有温度的城市关怀。

这就要求城市管理者及时扮演好“系统集成者”的角色,通过统一服务标准、建立共享机制,将分散的“爱心孤岛”串联成“服务网络”。例如整合现有的站点资源,彼此取长补短,打造15分钟服务圈;又如运用数字化手段实现站点信息实时共享,引入社会组织进行专业化运营等。唯有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补充”的多元共治格局,户外劳动者服务才能突破“建时轰轰烈烈,用时门可罗雀”的怪圈。

当然,对于越城近年来加强关心关爱户外劳动者的总体举措而言,我们必须予以肯定。当一座城市开始关注特定群体的“热饭权利”“如厕自由”等,实质是在重新定义发展的内涵。真正的现代化不是冰冷的数据增长,而是让每一个个体都能有尊严地栖居。那些隐匿于街角的驿站,不仅是劳动者的避风港,更是丈量城市文明高度的标尺,时刻提醒着我们,城市治理既需要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更需要俯身向下的微观关怀。未来,随着新兴业态的不断涌现,越城公共服务将面临更多元的需求,我们唯有将劳动者的真实体验作为改进服务的坐标,让每个服务站点都成为传递城市温度的触点,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个为城市运转默默付出的人,才能书写出更具人文情怀的治理答卷。

受访者供图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首席记者 王晓宏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