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掩映在圆洞门后的西小路三号台门,只见不算宽敞的空间干净整洁,四面墙壁洁白如新,全然不见老旧房屋的沧桑痕迹。“以前啊,家庭条件不宽裕,我和爱人把房子买下来后一直没怎么装修,屋里面破破烂烂的,墙壁泛着黄渍,地面也只是粗糙的水泥地。大约在2009年,西小路开展民居大改造工程,我们家房子也纳入其中,重新粉刷了墙壁,我们自己还添置更换了一些家具。改造完成后,整个屋子都焕然一新,住在这里,心情都变得格外舒畅。”府山街道西小路社区原主任陶爱珍说。
在这里,陶爱珍一住已是40多年,看着西小路区域从一条狭窄泥泞、门庭冷落的巷弄,渐渐蜕变成如今青砖黛瓦、古韵悠悠、游人如织的西小河历史街区,成为越城八大历史街区之一。
时光流转,这间小小的房子已然养育了三代人。餐桌旁的书桌上,摆放着一盏崭新的台灯。陶爱珍告诉记者,小孙女在附近学校读书,每天一放学就会来奶奶家,在这盏台灯下完成作业,“这屋子虽说年头久了,空间也小,但我们老两口住着舒服,不用像楼房那样走上走下,还方便了孙女上学。”
1990年3月,陶爱珍来到西小路社区,成为一名社区工作人员。同年9月,因有在绍兴市利民童鞋厂担任副厂长的经历,陶爱珍被选举为居委会主任兼书记。“当时,城区的面积很小,西小路一带已经算是郊区了,大通学堂以西都还是属于寨下村的农田。西小路上,仅有25个老台门建筑和几家厂房,道路也是一条狭窄的泥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虽是形容乡村道路的,但同样也适用于当时的西小路。”陶爱珍介绍。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西小路逐渐从边缘地带蜕变为毗邻多个商圈及学校的城市黄金区块,其风貌也与城市形象紧密相连。西小河历史街区与上大路历史街区紧密相连,还毗邻阳明故里这一超具影响力的文化大IP。从阳明故里西门出来,游客可以从西小路的码头登上乌篷船,悠然抵达城市广场,水乡风情尽收眼底。陶爱珍将这些变化一一收在眼底,她说,光是在她任职期间,西小路就经历了三次改造。民居内部改造是第三次,前两次的改造同样改变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也为如今古韵悠扬的西小路奠定了基础。
“以前每到傍晚,西小路边都放满了居民们家里的马桶,等着凌晨环卫站派专人收走,成了一道另类的‘景观’,严重影响道路环境。居民还经常去西小河里刷马桶,影响水质。”陶爱珍说。2004年左右,西小路迎来了第一次改造,对民居外立面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改造,并增添了不少绿植。然而,陶爱珍发现,即便改造后,那“马桶拦路摆成行”的现象依旧存在,她立刻将这一情况上报。没过多久,装修队进驻西小路,为家家户户安装了抽水马桶。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现在的卫生设施可更加发达了,短短的一条西小路上就有三个公共厕所,里面有电视机、免费卫生纸等,环境也比以前的公厕更加整洁干净!”陶爱珍一边介绍,一边带着记者来到了西小路入口处的鲤鱼桥公厕。记者看到,公厕外有一个智能显示屏,上面显示着公厕内隔间的空余情况,让人一目了然。公厕里面还设有智能出纸机,方便游客和市民随时取用纸巾,十分贴心。
2007年左右,西小路迎来第二次改造,小泥路铺上了一层青石板。平整的青石板,在岁月的摩挲下渐渐泛起温润的光泽,陶爱珍说,每一步踏上去,自己都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第三次的民居改造,则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改造,西小路上部分危房被拆除重建,整条街的居民都住上了“新”房子,居民们都开心不已。
2012年,绍兴在全省率先探索“河长制”管理,西小河入选试点,陶爱珍担任首任河长。在她和后续几任河长的共同努力下,西小路与旁边西小河的环境越来越好,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探访。漫步在西小路旁,记者观察到,尽管这里的游客数量没有鲁迅故里、仓桥直街等热门景点那么多,但每位游客都显得悠然自得,不时停下脚步,用相机捕捉着白墙黛瓦、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美景。到了晚上,西小路的亮化工程更让很多游客眼前一亮。
尽管已退休多年,但陶爱珍仍关心着西小路的发展,每次去西小路上散步,总能发现又添了几分新意——或是新开了几家特色小店,或是路边悄然多了几株绿树红花……“一年一个样,每年都在变漂亮!”陶爱珍笑着说,“有福之人到西小路来住!”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见习记者 俞姝萱 文/摄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