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初,我的学生(现在是上海某大学的老师)陈益锋,开车来接我和老伴去小昆玩,他在那里办了个书院。我立刻想到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书院,仰慕得很,便欣然同意,而况小昆是个有名的地方,早有“西有小昆(本地读guan),南有下安”的说法,两地梯屋出名,又有四大特产,风景殊异。年轻时跑遍了县内各处高山大岭,小昆离家虽不远,却没到过。
同车的有益锋父母。天气晴好,像3月一样。汽车由太平、坎流向北,几分钟后进山爬坡,两边山坡长满苍黄的杂树野草,公路上少见车辆行人,似乎已进入西白山腹地。约四五分钟后,才见路边有人在搬弄一辆农用脚踏三轮车,稍后见到山坡上有几片菜地,幢幢白墙红瓦的农舍散布路旁,村口立着块醒目的路牌,上书“孔岭”,路上有三四个中年女人在踱步,我这才辨出了方位。“孔岭”,我在县地图上见过,原属太平公社,东面隔山是革命老区寺西苑,是著名的胜地鹿苑寺西面的山村。公路又陡又多弯,绕来绕去,两边山上长的树木挺直高大,密密层层,郁郁森森。约过半小时,车到了小昆,果然奇特:迎面一堵有巉岩的陡山,大片层次鲜明的梯屋(注:指村子建在山坡上,房屋像楼梯一样一层层高上去的景观)像挂在山壁上似的,旧居新屋相间,屋丛中绿树蓬勃,虬株苍劲。我知道,向北上去不远便是西白山主峰——绍兴市第一高峰。30多年前,我与友人游葛英时曾登山顶,远眺东白山,近俯白雁坑。山顶平缓,俱是砂石,不长树木,空旷寂寥,疾风凛冽,凄神寒骨。
车转了几个S形陡弯,来到村东头一片屋间草坪停下,我们下车后,放眼四顾,甚是稀罕。益锋领头,我们随后,沿着岩壁上镶出的栈道曲折上行,颇有上华山之险。
我已87岁,扶栏慢步谨行,走了几折后,在老伴和益锋父母交替搀扶下,犹不敢旁观和闲谈。路过一家雅洁洋气的民宿晒台,驻足喘歇片刻又行,来到他办的“天玑书院”。
那是由年代久远的民居改建的,三间楼房,柱、檩、椽、地板都呈灰黑色,却一尘不染,令人惊讶;楼上楼下全是书。我迫不及待地先浏览楼下几圈,再上楼。靠壁都是书橱,中间隔开的是书架;书橱顶、书橱下、楼板上、桌子上下、座椅上都是一摞摞的书,还有许多未拆封的大捆书。壁上空隙处挂着书画,桌上书间摆设几个小巧的古董和工艺品。我往来巡视,中外古今,文史哲,政经科技,各类书琳琅满目,目不暇接。有的一书有几种不同版本,线装的宋明刻版书不少。我问到几本冷僻的书,他就从橱顶上搬下未拆封的一捆书,翻出让我看。益锋向我解释,这书院是供他在上海的文化科教界的友人在节假日来休闲的,平时雇人照护,其他人惠顾当然也欢迎。现在还是初创,有待完善。我说起这书院格调像王十月近期作品《不舍昼夜》里王端午办的书店,除卖书外,免费供人阅读、写作,举办书会、讲座,独坐、交友都可。他说“比不上”。
谈话间益锋给我烹茶,似正儿八经的茶道,用几个小盅反复调制,还有各式糕点。王端午办的书店是小说里的事,“天玑书院”却是眼前的现实,“天玑书院”必将超出创办的初衷,在大山深处大放异彩。(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张衎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