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护”是近些年舆论场的热词,去年那篇被刷屏的《当一位北大教授成为24小时照护者》,更让很多人意识到照护失能老人的不易。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强化失能老年人照护。
数据显示,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3.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0%,我国已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截至2022年底,我国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数量约为4400万人,“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成为这些老年人家庭的真实写照。
可能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在穿衣、吃饭、如厕、上下床、室内活动、洗澡等六项日常活动中,最困扰老人的是洗澡。因为对很多失能、半失能老人来说,洗澡不仅是一项体力活,更是技术活。完全指望子女在家庭内部解决失能老人洗澡问题,不现实,也容易带来次生风险。
“老年助浴员”由此应运而生。这个完全由市场需求催生出的新职业,已经“入编”去年7月人社部公布的19个新职业,成为养老护理员这一新职业下的新工种。这也标志着,老年助浴市场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机遇。
职业认可很重要,但还只是一个开始。如何让数千万失能老人得到专业优质的助浴服务,让更多老年助浴员更有职业获得感,让行业更规范健康地长远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机制创新、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力。
许多第一次体验助浴的老人,都会觉得助浴服务非常专业、非常舒适。但从一些地方试点来看,助浴服务订单量还比较低,除了难过心理关,价格因素也挡住了一部分节俭的老人。
有学者建议,市场可以探索将老年助浴与长期护理险养老护理工作进行融合的可能性,以达到降低家庭的花费,并保证养老护理员收入的双赢效果。
作为率先直面老龄化的城市之一,上海再出老年人照护新政。近日,上海市民政局出台《关于支持发展老年助浴服务的若干意见(试行)》。意见明确,提供助浴服务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服务定价和标准符合本市养老服务补贴要求的,相关助浴服务可纳入养老服务补贴结算;将老年助浴服务纳入本市养老服务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参保资助范围,给予保费资助。这些措施都有助于激发更多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助浴服务。
2024年中国居民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比2023年提高了0.4岁。我们人人都会变老,让老年人就医、就餐、洗澡不再难,正是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据澎湃新闻)
作者: 编辑:张衎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