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上虞校区文物修复团队通过前沿三维重建技术,为历史遗存赋予新生。不同于传统修复工艺的“修旧如旧”,他们运用神经网络辐射场(Nerf)与同步定位(SLAM)技术,构建起文物保护的数字化生命线。
在浙江博物馆文物库房里,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上虞校区文物修复团队领队尤钾同学手持三维扫描仪对青铜器表面进行毫米级数据采集。Nerf技术如同“数字绣花针”,将百万级三维坐标点编织成高保真数字模型,连锈迹的微观形态都得以原真复刻。而SLAM系统则像“时空穿梭仪”,通过激光定位与多视角配准,在虚拟空间1:1还原文物的空间坐标与结构记忆。这种“数字考古”方式,既避免直接接触对文物的二次伤害,又构建起可供永续研究的数字资产库。
“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复制与三维重构,而是构建文物全生命周期的DNA图谱。”尤钾介绍,每项文物都拥有包含制造工艺、修复历史的数字档案。团队创新打造的“文物数字孪生系统”,正在颠覆传统修复范式。通过参数化建模技术,破损陶罐的残缺纹路可自动生成多种补全方案;利用材质光谱分析算法,能精准还原彩绘陶俑的原始釉色参数。当实体文物因环境变化出现新裂痕时,系统能自动预警并生成修复预案。这种“预防性保护”理念,让沉睡千年的文物真正“活”在数字时空中。
作者: 编辑:沈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