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会稽山脉的云雾裹挟着茶香浸润山野。在这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土地上,茶农们遵循着“明前金,雨前银”的古训,将绵延千年的茶事传统与现代产业智慧相融合,谱写出乡村振兴的春日新曲。
连日来,记者走访南部山区几处茶园,深入了解高山云雾茶与现代茶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故事。
高山云雾春茶香
沿着盘山公路驱车半小时,再徒步穿越香榧林与竹海,才能抵达位于海拔600米高山处的稽东镇龙西村横坑茶园。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茶园独特的微气候:年均气温较平地低3-5℃,年降水量多出200毫米,昼夜温差达10℃。
茶农陈秀英轻抚着茶芽解释:“这里的茶树每年休眠期长达200天,积累的茶多酚比平原茶园高出15%,氨基酸含量更是超出常规值20%。”记者在茶园中架设的微型气象站看到,这里还实时监测着气温、湿度等12项指标,确保采摘时芽叶含水量稳定在72%的黄金比例。
高山茶园的管理十分独特。记者从村民口中了解到,这里从来不施用农药,而且土壤为砂质壤土或砂壤土,具备良好透气性、透水性,加上又在半山腰,阳光很充足,高山上有地下水渗下来。种出的茶叶味道十分独特。经常有茶叶加工企业上山来定做,名优茶采摘接近尾声时,别的地方茶青收购价只有每公斤30元,这里的茶青能卖到每公斤100元以上。
在采访时,随行的绍兴山娃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黄炯对茶农刚采的茶叶又闻又看后,十分满意。他评价道:“这里的茶青品质很好,做出的干茶带有兰花香,口感相当好,十分适合做高档茶叶,我去年就在收购了。”今年,山娃子的收购量比去年有增加,主要用来制作特级“鹰爪”日铸,使优质茶青物有所值。
高山茶园正在成为茶农的“绿色银行”。记者了解到,这里20多户茶农每户平均年收入都在7000元以上,其中最多的一户有1万多元。这次“山娃子”的定点收购,也促使这里的茶农收入稳中有升。
价值重构焕生机
随着平水日铸茶的开采,平水日铸茶管理服务中心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21家加盟的茶叶企业将新茶源源不断地运送至此,经过严格的审评和精心的包装,这些散发着清新香气的平水日铸礼品茶便迅速进入市场。
最近,记者走访了位于平水镇新平阳村的越茶文化博物馆,在其北侧的包装功能区目睹了忙碌的场景:工人们在自动包装机旁忙碌着,机器的轰鸣声中,新茶被装入小包装袋并充入氮气,随后一包包地被输送出来。生产包装车间主管任金祯告诉记者,最近,茶叶的包装量逐渐增加,日包装量约五百公斤。“春茶贵如金,明前茶要想卖得好,必须抓紧时间。”任金祯说。
为了确保茶叶的新鲜度和品质,包装过程不仅要迅速,更要严谨。每一包茶叶在封装前都要经过严格的检验,确保茶叶的色泽、香气、口感都达到最佳状态。工人们小心翼翼地将茶叶装入精美的包装盒中,这些包装盒上往往还印有平水日铸茶的历史和文化介绍,让消费者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
此外,我区还多措并举,积极推广日铸茶品牌,如积极打造“四时茶事”体验体系:春分祭茶祖、谷雨斗茶会、立夏茶宴、冬至封茶礼,将茶文化融入节气民俗。前段时间,在上海国际茶博会上,平水日铸特级茶拍出每500克2.8万元的高价,创下浙江绿茶拍卖新纪录。这不仅提升了平水日铸茶的知名度,也为当地的茶农和企业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益。
多重赋能产业兴
凌晨5时许,稽东镇龙西村的茶山上已亮起星星点点的头灯。采茶工指间翻飞的不仅是芽叶,更是被重新定义的山乡价值。“过去明前茶青30元难卖,现在特级芽头收购价200元。”茶农王建国展示着手机里的区块链溯源系统,他家的3亩茶园已被上海客户“云认养”,客户通过VR眼镜即可实时观看采茶过程。这种“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新模式,让稽东镇茶农的户均收入实现倍增。
近年来,我区持续推进以茶兴农战略,区政府设立了3000万元茶产业基金,重点支持生态茶园改造、非遗技艺传承和新型职业茶农培育。与此同时,我区还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展“数字茶山”项目,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土壤EC值、叶面温度等20项指标,构建起精准农业模型。这种发展模式产生了显著的溢出效应:原先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陆续返乡,35岁以下茶农占比从5%提升至22%;周边农家乐年均接待茶旅游客15万人次,带动土特产销售超千万元;甚至催生了“茶园摄影师”“茶艺主播”等新职业,在柯桥的南部山区,一片茶叶带活了一个山村的案例不在少数。
站在茶园的观景台远眺,采茶工的竹篓与巡检无人机的航迹在茶垄间交错,传统祭茶歌谣与电商直播的声浪在山谷共鸣。这片承载着清明茶事的土地,正以科技为笔、文化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绿叶变金叶”的当代传奇。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李颖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