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绍兴博物馆的会稽郡展厅内,我安静地伫立在柔和的灯光下,由于外观普通,不像其他文物那般惊艳,游客在我身上投射的目光并不多。其实,如果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其实我的内底另有奥秘!
我是一件来自东汉的青铜洗,于1983年在当时的绍兴县罗门畈出土。我身高16.2厘米,腰围33.3厘米,敞口、尖唇、宽折沿,鼓着圆滚滚的肚子,稳稳当当地站在平底上。我的内壁刻着“蜀郡成都作”五个篆书大字,还有一对活灵活现的双鱼纹饰。我的外壁装饰着四圈凸弦纹带,下腹部两侧还有一对弦环铺首。
我是一种洗,是古代的盥水用具,作用就相当于现在的洗脸盆。洗最早出现于战国晚期,汉代最为流行。我国古代的盥水器大致分为承水器、注水器、盛水器和挹水器四种,包括盘、鉴、汲壶、浴缶等。盘为承水器,商周时期宴飨用器。古人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礼记·内则》写道:“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盥时用匜或盉浇水于手,以盘承接弃水。西周中期前段流行盘盉相配,西周晚期到春秋战国则多为盘匜相配。战国以后,沃盥之礼渐废,盘也被洗替代。
我肚子里的双鱼纹可不是随便刻的哦!鱼纹是我国古代传统吉祥纹样之一。大多数学者认为,鱼的繁殖力极强,鱼纹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生殖力、种族繁衍的象征,表达了人们对多子多孙、人丁兴旺的祈求。鱼纹在我国传统装饰中应用普遍,主要用于彩陶、青铜器、玉器、瓷器以及服饰等艺术品的装饰。鱼的造型最早出现在6000年前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的彩陶上。进入青铜时代后,精美的青铜器上也出现了鱼的身影。《史记·周本纪》曾记载周王朝有鸟、鱼之瑞,可见这个时期的鱼已成为祥瑞的象征。虽然我肚子上的双鱼纹看起来并不精致,像孩子的信手涂鸦,但它满载了古人对多子多孙、生活美满的祝愿。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俞姝萱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