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非遗”出街,喜提“流量担当”

2025-04-10 08:48

来源:

在刚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上大路上人头攒动,全国各地的游客来此体验绍兴的茶、黄酒、运河等传统文化。其中一家“樾香文化”门店凭借独特、新颖的非遗体验项目,成为整条街上的流量点之一。近些年,绍兴越城区非遗文化体验门店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让绍兴“非遗”走进大众生活。

百元体验铜雕

在“樾香文化”店内,记者看到一些年轻人正在店员的指导下制作合香牌。经过选香材、研磨、捶打、过筛、制香泥、上模具等一系列步骤,一块精致的合香牌制作完成。

“花几十元的价格,可以体验一整套制作流程。”店内一位年轻消费者望着手中的成品欣喜地说,一块小小的合香牌凝结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又承载着传统文化,很有纪念意义。

年轻人在体验非遗制香。受访者供图

该门店主打“古法香道”,负责人邵金凤是绍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了将非遗制香技艺传播得更广更远,她决定在店内开设制香体验项目,只需花费几十元就能DIY各种香品,趣味十足,互动性强,年轻顾客络绎不绝。“比起单纯展示成品,这种非遗体验形式让大家能更快地了解非遗文化。”邵金凤说。

上大路的“赵家铜艺”也开设了非遗体验项目。赵秀林是浙江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是绍兴铜雕技艺的领军人物。在店内,他向记者展示了学员制作的一幅铜雕画,主题是“越美人”。“在铜板上画好线稿,再用工具沿着线雕刻,就能完成一幅作品。”赵秀林告诉记者,这种入门级铜雕,容易操作,一个下午就能制作完成,体验费只需百元左右,店内不时有学生或年轻人组队前来体验,共同享受创作的乐趣。“古城内的游客越来越多,除了吃喝逛街,大家也想深度体验传统文化,满足精神与审美追求。非遗体验门店自然成为理想的目的地之一。”

除了景区、历史街区,非遗体验店还散布在一些本地商圈、文创园、酒店内。内容包括螺钿、扎染、木雕等,价格从几十元到百余元不等。低门槛、易上手的体验项目,正成为市民的新玩法。

“非遗体验项目作为一种新业态,正发挥出它的文旅价值、经济价值。比起常规的文旅体验项目,它独特的文化性让市民游客在慢节奏的制作过程中,体验到绍兴传统文化之美,这也是一种‘文化疗愈’。”区文旅集团相关人士说。

十元捏个面人

从静态展示到活态体验,非遗文化走出博物馆,主动走上街头巷尾,古老的技艺正在焕发新生。

张科制作面塑。

绍兴面塑非遗传承人张科的工作室位于解放南路一间店铺内。由于位置比较隐蔽,容易被忽略。这些年,为了发扬面塑技艺,他直接在工作室外的空地上摆起了面塑摊,吸引无数路人观看与询问。张科的面塑摊开设体验服务,只要有人感兴趣,可以当场学习体验,捏制一个小面人的体验费为10元。如今,这个小摊人气兴旺,前来体验的顾客,男女老少都有。

“非遗文化只有走向大众,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张科说,许多非遗传统技艺,如木雕、石雕等,通常陈列于一些美术馆、展览馆,与大众保持着一定距离。然而,非遗的精髓并非简单的文字、影像或静物能够完全展现,更需要在手把手教学、传授中动态延续。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非遗体验项目越来越受欢迎。

“如今门店化、付费式非遗体验项目的对象,不像传统研学项目那样仅限学生、单位员工等特定群体,而是直接面向大众,更接地气。大家能在逛街时无意间发现,可以直接消费体验,这更接近于一种产业化的探索。也从侧面印证,非遗文化并非传统印象中的‘博物馆标本’,而是可迭代、具有无限潜力的活态资源。”张科说。

非遗体验项目的文化活态传承,也体现在文化认同与情感联结上。市民叶女士曾领孩子去体验了一节越剧启蒙课,收获了一段难忘的回忆。“听和唱是两种不同的体验。”叶女士说,现在许多学校、实践基地开展了越剧研学活动,让孩子从小接触越剧文化,从欣赏者转变成表演者,感受截然不同。在学习、体验越剧的过程中,更能沉浸式感受到文化背后的历史记忆与情感寄托。

“现在科技、网络发达,各式各样的外来文化不断冲击本土文化。以常态化非遗体验的形式,帮助青少年理解‘文化根脉’,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自信与归属感,对个人和地区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叶女士说。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张梦霞 文/摄 编辑:徐盈盈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