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滨海新区以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为导向,积极整合文化服务资源,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让文化服务的触角延伸至基层每个角落。
家门口的文化活动—很丰富
台上老师声情并茂,台下群众聚精会神,现场欢声笑语不断……近日,一场“文化下派员‘送艺下乡’——声乐的赏析与实践”课程活动在马山街道尚巷村举行,吸引40余名村民参加。
课上,马山街道文化下派员陈立远以“声乐技术与演唱情感”为切入点,讲解基本发声、气息控制等声乐技巧,并现场演绎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的差异,村民们学得认真。
“家门口就能学到唱歌技巧,非常开心!”村民赵娜华笑着告诉记者,日常生活中她就爱和村里的姐妹一起唱歌、跳健身操、拍短视频。“村民平时接受艺术熏陶的机会不多,‘送艺下乡’品牌活动正好能让村民了解艺术、更加爱唱歌,用这些文化活动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陈立远说。
近年来,滨海新区以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积极开展送电影、送戏、送艺术、送展下乡等系列活动,实现“电影下乡”覆盖新区全部行政村和部分工业社区。同时,新区还持续推动“四季舞台”“送群文进基层”“我们的村晚”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举办“曲艺助力乡村振兴”惠民演出活动,创新引入戏曲资源,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便捷、高效、普惠的公共文化服务。
“新区将持续落实好年度送戏下乡30场、送书送展下乡52场以上。”滨海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广泛开展排舞展演、群众歌咏等基层文化活动,进一步引导群众成为基层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享受者。
特派员的文化服务—接地气
“潭许鲜煮食材好,鲜得舌苔都搭牢。浪浪麦果名字妙,香甜软糯好味道。”近日,记者走进沥海街道潭许村文化礼堂,省级文化特派员陈祥平正带领村民一同演唱她创作的莲花落作品《潭许十宝》。
去年6月,陈祥平作为省级文化特派员入驻潭许村,开始了“送文化、种文化、养文化”的基层文化服务帮扶工作。陈祥平驻村后的第一件作品,就是串联起村里的十种美食为潭许村量身定制现代莲花落《潭许十宝》,并在村内开设莲花落普及课堂,吸纳本村和周边群众组建乡村曲艺队,为当地美食与文化“吆喝”。
今年年初,陈祥平为村内链接优秀文化资源,牵头举办了“省市文化特派员+曲艺名家+潭许群众”联袂合作的潭许村首届春晚。现场,多位一级演员、各级文化特派员以及优秀专业演员齐聚一堂,为潭许村及周边群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在2025年浙江省“我们的村晚”舞台上,陈祥平更是带领潭许村莲花落研学中心的学员精彩演绎《潭许十宝》,展示滨海人民的时代风采。“没想到我们村民日常唱的莲花落也能登上省级舞台,真是太荣幸了,多亏了陈老师!”村民李莉娟激动地说。
近年来,滨海新区深化文化特派员赋能乡村文化建设工程,以省、市、区三级文化特派员全覆盖为架构,推动文化服务从“输血”向“造血”转变。新区4名文化特派员结合各街道村社资源,深挖特色文化基因,“一村一策”精准发力,全面激发基层文化内生动力。
除了潭许村借莲花落唱“活”村内特色美食、围垦文化,马山街道尚巷村在文化特派员沈航的助力下,重塑以“立德为先、尽职勤勉”为内核的“中华师爷第一村”品牌建设项目;斗门街道玉山村则通过文化特派员骆海淼的摄影专长,以“摄影+”艺术赋能乡村文化发展,构建起“摄影小镇”推动乡村物质和文化共同富裕;孙端街道安桥头村则以“鲁迅外婆家”为核心IP,在文化特派员赵梦艳牵头下,联动绍兴技师学院电商、旅游两大优势专业,打造“文化+电商”的新发展模式。
激活基层文化“一池春水”需久久为功。滨海新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用好文化特派员资源优势,广泛链接高品质、多样化的文化资源,推动文化服务下到基层、落到实处,将文化舞台搭在群众家门口、广场上、田埂间,真正做到群众有感、群众参与、群众受益、群众满意,持续以优质文化资源实现惠民、乐民、富民目标。
(越牛新闻综合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张 柯 编辑:胡鑫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