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衫撩起”,这土语指放下架子,降尊纡贵,以矮化自己处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冒出的“下海”潮中,这俗言一时成了热词,“下海”者常用以自嘲,也以此作为背水一战的“座右铭”。
“长衫”,它曾是旧时代文人雅士的服装,据说它是在明代道袍的基础上改造的,给人飘逸挺拔之感。民国以后,长衫成了公务人员、自由职业、读书人等身份的像征,与出卖力气、穿短衣的体力劳动者无形中形成对比。“撩起”是个动词,是穿长衫者欲加速的一个动作,如旧时沿街吆喝的算命先生,穿的也是长衫,有乡人讥笑其中的假瞎子,一旦天将下雨,他们就把亮眼棒往肋膈肢窝一挟,长衫撩起,跑得贼快。这类场景,民国题材的电视剧中尚能见到,敌我某一方,一旦发现敌情,立即一手掏枪,一手撩起长衫迅跑。为什么要“长衫撩起”?因为长衫前襟快跑时容易绊到,或被自己的脚尖踏住,跌个狗吃屎。
鲁迅在小说《孔乙己》中写到主人公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是一个矛盾体,鲁迅刻画了“长衫党”中一个不识时务、不知顺变者,终于被冷酷社会吞噬的“这一个”。《孔乙己》警世的意义是多重的,其中之一,是告诫所谓上等人、体面人,在遭逢变故、穷途末路之时,应适势而变,即使扫大街、管茅厕又怎么了?死要面子,不把生计与苟活放在首位,下场是可悲的。
乡人创造了“长衫撩起”这土词,形象而充满了哲理,当年那些“下海”者能够从“朝南坐”放下身段、摆正位置、甘当“短衣帮”,多数获得了成功。当下有一部分大学生,从“天之骄子”的幻觉中走出来,“长衫撩起”,成了跑腿打工或自主创业的新一代,这是可嘉许的。
“气杀钟馗”,这俗言形容一个人的怒态。例如,一个流动小贩占道经营,那辆破三轮和几篓水果被人拉走,气得咬牙切齿,其状可用“像个气杀钟馗”形容。这词民间使用频率并不低,尤其在社会底层,“小猪污大,穷人气大”,“气杀钟馗”的占比显高。
关于钟馗,官修的正史并无记载,最早见于唐《逸史》。传说钟馗是一个青年才俊,满腹经纶,学识过人,且文武双全,遗憾的是其貌不扬,书上说他“豹头环眼,铁面虬鬂”,貌若李逵,每次科考,屡屡因相貌丑陋未被录取。最后一次,按实力本可钦点状元,又被唐明皇玄宗以貌取人而涮下,钟馗为此愤极,怒撞殿柱而亡。一次,唐明皇在骊山行宫驻跸,夜间做恶梦,被群鬼缠扰,这时有一丑汉现身,竟能“撕鬼而食”(当代抗日剧“手撕鬼子”抄其乎?),唐明皇被救驾脱险。次日,他令大画家吴道子以梦中形象画像,大赐群臣,大家一看,才知这个丑汉是多次因颜值太低被弃用的书生,遂被皇上封为“赐福镇宅圣君”。这个倒霉鬼冥间咸鱼翻身,民间念及其生前所遭不公之待遇,谑称为“气杀钟馗”,算是为他鸣不平。
“气杀钟馗”被当作成语,收入《中华成语大词典》。乡贤鲁迅在他的小说《离婚》中,让那个对夫家极为不满、詈语不断的爱姑也用上了这个词:“他们就是专和我作对,一个个都像个‘气杀钟馗’。”堪称雅俗共赏了。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朱振国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