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党建统领,创新推进经济共建;注重资源整合,积极打通集体经济发展渠道;注重科学规划,多方面提升治理水平
小城经济通常是指以中小城市为核心载体,依托当地特色资源、产业基础以及地缘优势所形成的一种区域经济形态。小城经济虽有自身优势与特色,但要实现持续、高质量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本文以越城区富盛镇文山村为例,探究小村庄如何依托小城经济的地缘优势、产业积淀,来挖掘本村的土地、人力、生态等资源潜力,实现两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展,从而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问题剖析
产业结构单一,小城自身资源局限。多数小城存在资源短缺的短板。首先,金融机构数量少、规模小,难以支撑大规模的城乡联动项目。其次,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科研投入低,高校、科研院所匮乏,致使小城难以向小村输出前沿技术,限制小村特色产业的高附加值转化,比如文山村多数农户依靠笋、竹进行创收,缺乏精深加工技术,只能停留在初级产品阶段。另一方面,拥有历史古迹的小城,通过修缮开发旅游景点,配套民宿、餐饮、文创产品售卖等服务业,推动游客消费。发展旅游业可以盘活乡村各类生产要素,然而,多数小村面临着单一住宿型民宿同质化倾向,缺乏吸引游客的文化IP。部分乡村盲目追求短期效益,忽视长期规划,导致乡村旅游项目重复开发,浪费了大量资源。同时,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游客投诉频发。
发展可行性低,资金匮乏难以运转。大部分特色小城(村)的发展以政府主导型为主,这种开发模式面临着融资难的困境。多数小村的发展仅能依托旅游业或是农产品开发,然而小村集体经济薄弱,无力承担旅游开发前期高昂成本,像旅游景区打造、配套设施建设等所需资金庞大,单靠村集体根本无法启动项目。即使旅游项目建成后,持续的宣传推广、设施维护、人员培训都需要资金维系。小村旅游运营收入微薄,资金回笼慢,难以支撑后续运营,易出现设施老化失修、服务质量下滑等问题,陷入恶性循环。以文山村为例,若是开发文山村旅游项目所涉及的土地开发、校舍改造等均需要通过政府扶持。若是开发农产品,也需政府投资引入设备、建造工厂等。
人口流失大,难以有稳定收入。小城拥有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与宜居环境,因此会吸引部分厌倦大城市高压生活、渴望回归家乡的人群。然而,多数人还是会因为种种原因离开小村、小城。一是小村产业结构单一,难以提供充足就业岗位,而城市平均薪资水平远超乡村,促使村民外出务工,以应对日益增长的生活成本;二是教育资源短缺,比如学校布局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陈旧落后,多媒体教学、实验器材配备不足,难以给予孩子优质教育;三是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医疗资源匮乏,村民就医不能得到很好保障;四是娱乐社交单调,网络信号不佳,年轻人日常娱乐匮乏,社交圈局限邻里。
路径探讨
注重党建统领,创新推进经济共建。要加强党组织的建设,发挥党员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了解村民们的实际需求和困难,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例如,文山村拥有较多的竹资源和部分空房,村委党组织要深入调研,了解毛竹和闲置农房资源的实际情况,结合市场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计划。村委要带动党员带头学习相关技术和管理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同时要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和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规划,带动广大村民共同参与。要建立健全村委与村民的沟通机制,确保村民能够充分了解并参与到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中来。通过合作开发、入股分红等方式,让村民共享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果。
注重资源整合,积极打通集体经济发展渠道。文山村拥有大量毛竹资源,村里还有不少闲置农房,这些资源如果得到合理利用,将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首先,可以依托毛竹资源,发展竹制品加工、竹编工艺等产业。通过引进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提高竹制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其次,深入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打造民俗文化体验区、生态康养度假区,配套建设游客接待中心等设施,实现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的转变;积极改造升级闲置农房,把它们打造成具有特色的民宿、农家乐,同时打造村文化IP,开展竹文化旅游、农产品采摘、上山挖笋等乡村旅游项目等,以此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秉持“生产+生态+生活”三生协调的发展导向来实现特色小城(村)的产业集聚功能与文化赋能,比如,小城与文山村可以协同打造“交通+旅游”模式,利用文山村的山林自然风光,开发徒步、骑行等户外旅游线路,吸引小城居民周末前来游玩。文山的坞岩水库被授予区级“最美河湖”,可以在坞岩水库周边做好露营、野炊的规划,打造露营基地。文山村也是诸葛仙山南入口,可以联动诸葛山村共同开发旅游,也可以借助上旺村的发展优势,吸引游客,实现资源共享。
注重科学规划,多方面提升治理水平。首先,文山村当前交通瓶颈突出,唯一的西上线亟待改善,小城经济在此可发挥关键作用。借助小城的基建规划与资金扶持,联合周边村落争取上级政府专项修路资金,拓宽、平整西上线道路,减小落差,增设防护栏等交通安全设施,确保村民出行安全与物资运输顺畅。完善通信网络设施,实现5G网络覆盖农村地区,小村搭上数字经济快车,远程医疗、在线教育、智慧农业等新兴业态才能落地生根;其次,经济增收渠道单一,是文山村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难题,可以联动小城的“茶文化”“笋文化”,在产业协同上深度发力。依托小城的消费市场,文山村可以扩大山林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如发展有机果蔬、珍稀菌类种植,小城负责收购、加工、销售,打造区域知名农产品品牌。利用现代发展的电商产业优势,培训村民开展线上销售;最后,吸引年轻人回流。小城相对舒适的生活环境已吸引部分人才回归,文山村可借助小城这一人才“蓄能池”,拉动人才回流。一方面,与小城企业合作,为返乡青年提供就业岗位,如参与山林特产加工、乡村旅游服务等工作;另一方面,鼓励有创业意愿的年轻人回乡,利用村里闲置房屋、土地资源,开办民宿、农家乐,发展特色农产品电商,小城政府给予创业培训、小额贷款贴息等支持,让年轻人在家乡也能实现事业梦想,逐步优化人口年龄结构。
(作者系越城区委党校教师)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王雅婷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