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城市文化传播须建立“守门人”制度

2025-04-09 08:43

来源:

前不久,分别发生在文化名人文种和苏轼身上的两起“学术抹黑”争端,引起了笔者注意。一件事发生在绍兴,府山文种墓前标示牌上“自恃功高,称病不朝”的文字表述引发游客不满遭遇涂抹,经媒体报道后反响强烈。另一件则与文化传播的顶流网红意公子有关,其刚出版的新书《人生得遇苏东坡》中关于苏东坡“镇压人民反抗”的刺目表述,同样引起了苏东坡研究者的强烈不满和舆论的炮轰。

两个分处两地、相隔千年的历史人物,却在城市文化传播的公共空间里遭遇了相似的命运——精神肖像被随意勾勒,人格底色被粗暴涂抹。由此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在城市文化传播如火如荼的当下,如何通过“守门人”制度的建立,避免历史文化遭遇“失真危机”?

文种是“吴越争霸”故事中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辅佐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成就越国霸业,今人用“自恃功高”四字为其盖棺定论,这恰似将岳飞墓前“莫须有”的罪名刻成墓志铭。苏轼在《论河北京东盗贼状》中痛陈“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役繁重,官吏贪求”,主张“去冗官、省浮费、轻赋敛”,却被简化为“镇压人民反抗”的政治污点,本质上用今人思维强解古人语境。

虽然绍兴文旅部门表态文种墓标示牌文字“引自相关资料”,但眼尖的网友发现,这样的表述其实是机械复制了《吴越春秋》中带有权谋视角的片段,属于百度的产物。意公子团队虽然号称“参考50本专著”,但对相关资料却信手拈来、不求考证,这属于典型的“学术惰性”。

这两起事件,折射的其实是代传播链条的断裂现象:深耕细作的学术研究被束之高阁,大众传播断章取义却受到追捧,公众的认知还停留在流量的表层难辨真伪。而要阻止历史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学术“守门人”制度,重塑文化传播的伦理。虽然绍兴已启动勘误,但要避免这种“事故”的再发生,必须使公共空间的历史表述建立在多学科会审的机制上。譬如敦煌研究院前不久专门为莫高窟解说词设立专家委员会,这种在文化传播中设置“学术防火墙”的方式值得借鉴。都说绍兴的历史文化“厚得可怕”,如何让这种厚度体现在公众认知和文化空间中呢?城市要用实际行动回答拷问。

同时,还要提升文化传播的历史门槛。尤其是当网红博主粉丝量达到类似意公子般惊人的2000多万,传播者必须具备基础史学素养,输出的内容要经得起推敲和质疑,而不能信口开河甚至胡说八道。譬如可以参照BBC历史纪录片模式,要求创作者提供参考文献目录、标注学术争议点,在面对类似“苏轼是否镇压民众”“文种是否自恃功高”的涉及人物污点的讨论时,可请专业学者把关推敲,避免随意参考相关资料。

在杭州西湖苏堤,游客常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在绍兴府山脚下,却少有人知晓文种与西施同属那个激荡时代。历史不应是任人截取的短视频片段,而该是贯通古今的精神长河。当我们在文种墓前重写标示文字,在网红书中增添学术注释,实则是在为文明传承安装“纠错系统”,避免学术考据让位于流量算法、文化传播陷入眼球效应。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章树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