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浙江千岛湖湖面上空,一架由上虞中测昊飞无人机(绍兴)有限公司生产的多旋翼大载重无人机,正在进行高精度定位测试。随着地面操作员摁下按键,这架通体碳纤维材质的“大力士”带着150公斤的负重,稳稳悬停在数公里外的作业点上。
这是中测昊飞即将量产的新品测试现场。“目前国内多旋翼载重无人机的最大负重在85公斤左右,如大疆去年11月发布的T100农业无人机。”中测昊飞董事长助理沈杰豪介绍,通过科技创新,公司已实现多旋翼无人机载重的大幅提升,“载重150公斤的无人机下月开始量产,载重200公斤的无人机也已经进入测试阶段”。
走进中测昊飞公司展厅,偌大的场地陈列着不同型号的多旋翼大载重无人机模型机,勾勒出公司的“创新图谱”。被上虞产业链优势吸引而来,去年12月才落户曹娥街道的中测昊飞,母公司是深耕无人机领域16年的中测航空科技(浙江)有限公司。这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手握25项专利,其中含3项发明专利,多年积累的飞控技术,为突破大载重技术瓶颈提供了强力支撑。
技术攻关路上并非一帆风顺。多旋翼载重无人机有两大技术难题,一是动力系统,二是飞控系统。中测昊飞专门在上海成立研究室进行技术攻关。“能在短时间内攻克上百项技术难题,与高频次的测试和不断地改进提升密不可分。”沈杰豪笑着说。
研发团队曾因选择铝合金复合材料导致机体超重,最终通过碳纤维一体化框架设计将机身减重60%,操控性大大改善;在动力系统迭代中,从油电混动到双半固态电池的切换,既保障了续航时间,又降低了维护成本。最令工程师们难忘的是在安徽宁国山区的测试:茂密林区导致卫星信号产生“心电图式”震荡,团队创新研发的路径优化算法,最终将定位精度锁定在厘米级。
“目前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大有可为。”沈杰豪说,多旋翼大载重无人机可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如建筑材料运输、农产品运输、医疗救援等,新品还未量产,来自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订单已经络绎不绝。
“工业级无人机正从‘会飞’向‘能干’转变。”沈杰豪说,公司正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将持续不断创新技术、研发新品,用实力书写“绍兴智造”的凌云壮志。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记者 范文忠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