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蓝莓价格“大跳水”,以前论克卖现在论斤称,9.9元一盒(125克)的蓝莓成了通货。然而,绍兴本地的蓝莓却还在孕育中,最快也要5月上市,种植户忧心如焚,丰收的蓝莓或将成为一种负担。
蓝莓因营养丰富、口感独特,曾经成为粉丝追捧的网红水果,高昂的价格让消费者感到下不去手。正因为价高利厚,蓝莓重复了草莓种植路线,果园大量种植蓝莓,以致蓝莓的身价逐年下跌。价廉物美对于消费者而言自然是好事,但对于种植户而言却是一种“灾难”,每个县市都冒出几十家蓝莓园,大家一窝蜂都搞采摘游,果业内卷越演越烈,从早先的“抢着要”到如今的“没人要”,让蓝莓种植户无利可图,甚至可能越种越亏。
当然,本土内卷还是“小意思”,来自外地的竞争冲击才是最致命的,云南、福建、广西等地的蓝莓杀入绍兴市场时,绍兴的蓝莓还在果园里,可以说如入无人之境,等异地蓝莓一通收割下来,市场疲软了,价格压低了,本土果园早已没戏可唱。在物流冷链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市场信息高度共享的当前,这些其实都是可以预见的行业风险。
绍兴的果园经济起步较早,草莓园、葡萄园、蓝莓园、西瓜园、猕猴桃园、火龙果园等具有一定规模,水土气候促成物产丰饶,高品质的水果确实也为种植户们带来果业红利,像上虞还倾力打造“四季仙果”之旅,通过“采摘+农旅”旺销各类水果,此举曾经被业界认为是果园经济的典范,也是提高乡村农田利用率的成功样板。但是,随着水果不断走进直播间走向小黄车,水果的地域空间被打破,流通性大大增强,而采摘游因为商业模式的高度同质化,体验吸引力在断崖式下降,导致果园经济开始出现丰产不丰收的现象。
外地的水果前来攻城略地,本土的水果当然也可能走向远方,目前我市不少乡村都开通了“客货邮”,建起了“共富工坊”,在田间地头设立“直播间”,在果园大棚里搞起直播带货,让看得见的品质发挥引流作用。尽管营销策略在不断创新,但依然无法改变供过于求和滞销晚销的现状,显然,果园经济早已走过了扩张期,至少部分水果的产业已经到了降温瘦身的阶段。
笔者认为,本地果园经济的“瘦身”可以从三个层面着手。一是调整种植结构,填补市场空缺。有“四季仙果”的品牌,并不等于可以年年坐享其成,而是要紧盯市场风向,摸清市场需求精准“选果”,并伺机发展新型果业,种植市场稀缺度较高、利润率可观的作物,以便果农增产增收;否则期盼只靠一种水果吃遍天下或一味跟着走红的水果盲目种植,难免出现类似当前蓝莓的尴尬。二是提高果园品质,打响果农品牌。通过科技赋能与产品迭代,从低层次的内卷式竞争中摆脱出来,走上高端化、品牌化、差异化的发展之路。三是做强水果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细分市场供给,丰富产销渠道,开发果汁、果酒、果糕,做好二次加工这篇文章。
总之,市场有风险,投入需谨慎。果园经济只有因时而变及时调整种植品种和结构,接轨人工智能降低种植成本,才能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来。(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张衎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