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马与山姆各显神通,都获取了较好的市场反响。但经营逻辑还是大相径庭的。”业内人士王立从两方面展开了分析。
首先是客群的差异性。山姆瞄准了中产家庭的“计划性消费”,以会员费为门槛筛选高净值用户,聚焦家庭中长期需求,如大包装食品、日用品。消费者以家庭集中采购为主,客单价高,消费频次低,但黏性高。而盒马抢占的是都市人群的“即时性需求”,以生鲜高频消费切入市场,满足周边居民买菜、吃饭、应急等碎片化需求。比如,下班顺路购买晚餐食材,或通过App下单30分钟配送到家,客单价低,但消费频次高。
在客户的维护与转化上,两者也持有不同策略。山姆的付费会员制,排除了价格敏感用户,筛选出愿意为品质付费的中产群体;实行用户分层,为卓越会员增加免费洗车、眼科服务等附加权益。而盒马则对客群实行“漏斗型”转化,先用零门槛获客,用爆款单吸引大众进店,再通过线上社区提升复购率,最后以App数据精准分析与推送实现营销的“千人千面”。
“新的模式与理念,能一改人们对零售商超的刻板印象,也能逐渐塑造市场新的消费习惯。”王立说。
其实早在10多年前,麦德龙就以“大型仓储式会员制采购”的新理念入驻越城区,然而如今门店人气下滑。个中原因,是品牌与本地市场特性、竞争环境及消费习惯之间的多重错配。除了进口商品比例过高、自有品牌占比低、缺乏差异化卖点,采购成本偏高而难以匹敌永辉、盒马的生鲜价格优势,以及未建立仓配网络等因素,还有一大关键因素是数字化转型滞后,错失新零售转型窗口,App功能单一,未能实现“线上下单+即时配送”闭环;数据应用缺失,缺乏用户行为分析,无法精准推送商品。
“目前盒马与山姆两大零售巨头的经营模式,是站在前人肩膀上总结出的经验。当下,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更加发达,用户的数字化思维也更普遍,新零售与用户间的相互作用,还将继续演变下去。”王立分析。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