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重登日铸岭

2025-04-07 07:41

来源:

过去我每次回老家,所乘的沿盘山公路蜿蜒而上的汽车都要经过日铸岭的岭顶。我用自己的两条腿一步一步地登上岭顶,又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更是好些年之前的事了。

老家那个叫作宋家店的山村,以前的交通确实相当不便。有谁要到城里去,先得翻越四五里长的日铸岭,步行二十里地,再到一个叫“上灶”的河埠头,坐埠船行三十里水路。日铸岭简直就是一堵天然的屏障,隔开了山里山外的两重天。山里人所需要的日常生活用品,例如酱油、食盐、蔗糖、布匹等等,都得翻过这山岭,一担一担地从上灶埠头去挑回来;山里人的土特产,例如茶叶、药材、毛竹、生猪,也都得挑着、扛着、抬着翻过这山岭,搬到上灶埠头运出去。成人之后,能够不再在日铸岭内谋生度日,在我们那一带人的眼里,就算是“出山”(有出息)了。

我从十三岁起离家求学、谋生,年轻时每年回来,这日铸岭是避不开的。还记得那年春节之后,我与一个同龄人去柯桥上学,赶上一个下雨天。小肩膀挑着一担三四十斤重的东西,手上还撑着一把伞,偏偏日铸岭上的残雪又未化尽,上岭的路滑溜得很。尤其是一段没有台阶的上坡路,有时要靠我的前脚顶住他的后脚,有时又要靠他的前脚顶住我的后脚,就这样还不知滑倒了多少次。爬上这座岭时我已用尽了吃奶的力气,但还是没有赶上中午的埠船。

老家通车之后,我只登过一次日铸岭,在我刚到闽东不久。那年春节前夕回家,从闽东到温州坐海轮至上海再坐火车到绍兴,一下车就发现漫天大雪。各路汽车都停了,要过日铸岭更没指望。赶到东双桥的河埠头,我碰到几个同村人,一起讨了只小划船,船钱是我付的,上岸之后却是他们帮我挑了行李。那积雪一脚踩下去就到我的膝盖,要我挑着行李过日铸岭,实已力不从心。

有一年暮春四月的故乡之行,年满花甲的我却很想重登日铸岭,很想去看看那一座曾经留下我许多脚印的日铸岭,如今还有多少人在走;很想去看看岭那边的议事坪和下马桥,如今又是一个什么模样。

于是,我约了同乡大毛一起去。年初的那一场冰雪之灾,给这一带造成的损失也不小。路两边有许多碗口粗的毛竹,都是被那一场罕见的大雪压得开裂后倒下的,我似乎听到了毛竹被压得开裂时竹林里此起彼落的爆竹声。路旁岭边的荒芜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两旁是柴禾与野山茶,小时候看到这些东西简直都是宝,如今却是无人问津,任其疯长;脚下一不小心就能踩到荒草,我至今仍能叫得出它们的土名,诸如掀帚草、豆瓣草、狗牙齿草。

从岭顶一路下来,我只见到一个挑着担子往上走的妇女,问她方知她是祝家村人,再没有见到第二个人。七歪八倒的毛竹与树木,也没有人把它们砍断了扛回家。有一棵树横倒在溪沟之后大概已有好些年了,都已成朽木。

我印象中的议事坪,乃是黄墙红瓦,恰似深山之中的寺院,如今已成一间水泥屋,连门口都长满了荒草。倒是岭脚的下马桥,至少青瓦白墙的外观未变,还保留着往日的古韵。里面的供路人歇脚的石条凳也都在,柱子也是石条充任的,一根石柱子上还刻着:“宋金水先生助洋十一元”。现在基本上没有过路人,也就没有了专门烧给过路人喝的“路廊茶”。

日铸岭之称为“日铸岭”,相传是越王勾践之父允常在这一带分上、中、下三灶铸剑。上灶、中灶、下灶的名称即由此而来。铸剑用的木炭是到山里去运出来的,日铸岭就为此修筑,因为每日铸剑,故名“日铸岭”。后查《越中人文精神研究》一书,方知出处有二,一是唐代诗人独狐及的诗作《日铸岭》,前四句即为:“冶工铸剑今已远,此地空余日铸山。吊去尚存三灶在,清游曾有几人闲?”二为北宋学者吴处厚在《青箱杂记》中记曰:“昔欧冶子铸剑,他处不成,至此一日铸成,故名此岭日铸岭。”两种说法,大同小异。此岭已有两三千年之历史,早在两三千年前,已有先民在岭内岭外生息繁衍。

因为心有不甘,我约了好友次日再上日铸岭。从岭顶到下马桥,路边溪沟水流汩汩,林间树丛鸟鸣嘤嘤,脑子中转的却一直是这样几个字眼:人气、空气和原始森林。能不能将日铸岭利用起来?能不能利用从日铸岭到小舜江的自然环境开发生态旅游?倘若这一设想可以成为现实,这简直就是他们的天然氧吧;也使山里人得到更多人气,以此促使日铸岭内的经济发展。好友说,可以让游客体验农家生活,参与农家活动,例如让他们自己采茶,自己掘笋,并在当地老农指导下加工后带回去,还可以用竹子制作各种菜篮以至于工艺品当旅游纪念品。

我们进了那间已是水泥房的议事坪,刚想在墙边的石凳子上坐下来,猛地发现上面有字,写的是“从兹步步入天台”,方知这原是议事坪的石柱子,昨天在门外似也见过这样的石柱子,再去仔细辨认,写的却是“(往)昔人人称日铸”,正好是一副对子。这山沟沟还真不乏人文景观,不仅日铸岭有典,离日铸岭不远的平水江原名若耶溪,翻越日铸岭便到御茶湾,这里出产的日铸茶在唐宋时便被列为贡品。北宋欧阳修之《归田录》称:“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铸第一”;清郑板桥还将“日铸新茶七八瓯,雷纹古泉二三个”引为平生快事。清乾隆年间出于宋家店的宋梅,还被日本兰界推为春兰“四大天王”之首。

几天之后,我到了绍兴城里,与几位老友一起用餐时说到此事。其中有一位女士是这方面的行家,她说:开发的关键是交通,交通便捷,生态旅游便能发展得起来。

当然,我所忆的都已是多年前的事情了。如今,一条横穿日铸岭,使岭里岭外连为一体的隧道早已开通,日铸岭的人气也已经旺起来了,许多游子回家的路也更近了。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宋志坚 编辑:谢媛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