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朱军岷:做网红,让文创破圈(2)

2025-04-05 09:11

来源:

文创破圈

刻着火焰纹与莲花图腾的一支笔,造型设计成火尖枪,又与乾坤圈、混天绫组合在一块,成了“朱炳仁·铜”今年的爆款文创“一笔定乾坤”。借着春节档电影《哪吒2》的热映势头,这款文创产品上线24小时就卖出了近万套。而文创破圈背后的掌舵者,就是朱军岷。

铜雕这门手艺传到朱军岷这里,已经是第五代。

朱家祖上在绍兴开铜铺,做的就是瓶瓶罐罐、锅碗瓢盆这些老百姓用的日常器物。战争时期,铜作为战略物资逐渐远离大众生活,一消失就是近50年。

2008年,朱军岷接父亲的班已经有几个年头了。最初,他与父亲一起做铜招牌,简直是一片蓝海。后来,父子两人又携手做了不少公共建筑项目,比如杭州的香积寺、G20杭州峰会的主会场等。按朱军岷的话来讲,“生意还是蛮好的”。但他不甘心止步于此,有了前期的积淀,比起给别人做项目,朱军岷更想做自己的产品。

于是那一年,他着手创立“朱炳仁·铜”这个品牌,提出要做老百姓能够用的铜器,“让铜回到生活中”,他找来美院的学生,组建了一个十余人小团队,瞄定家居装饰品市场。

这是一个与父亲完全不同的思路,朱炳仁在后来的采访中多次表达对儿子的肯定,他说,实际上是从朱军岷开始,在市场上、社会上、商业领域里面才能买到铜器。

但在最初几年里,“朱炳仁·铜”的产品几乎一件也卖不出去。如今倒推回去,当时的失败有迹可循。朱军岷不懂商业零售,也不知道怎么去找客群、建立销售渠道。他们做了很多铜制的家居洗手台盆、烛台和摆件,漂亮,但形态是北欧风、简约风,只是把铜作为一种材料去使用,和不锈钢合金、塑料、琉璃并无分别。“这样做太可惜了,因为铜它蕴含了深厚的历史,代表了中国的文化符号,可以去提炼,但这个也是我们后面才想明白的。”朱军岷说。

父亲朱炳仁默默看着儿子坚持想走的路,没说什么。“他不反对就已经很好了。”朱军岷慨叹,毕竟一年要花掉1000多万元成本。

转折在2013年,那一年也被称为中国文创的元年。单霁翔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以后,提出“要把故宫文化带回家”的口号。当时和台北故宫相比,北京故宫的文创品类还是逊色不少。当时国内也没有如今遍地开花的文创企业,单霁翔只能逐一去拜访国内有名的艺术家,其中就包括朱炳仁。

父亲惦记着儿子的事业。在朱炳仁的转述中,朱军岷豁然开朗,他马上带着团队造访故宫博物院,发现那里简直是个宝库,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图案、器型都可以变成铜制文化产品的一部分。

朱军岷决定最后搏一次。他用了一年时间,投入高昂成本,打造了包括五牛、八骏、宣德炉在内的近百款摆件、茶器、花器。朱炳仁请单霁翔到杭州来参观,看完这近百件与故宫紧密相关的文创产品,单霁翔非常认可,于是邀请朱军岷在乾隆花园最核心的一间四合院里做展览。朱军岷问,这些产品我能不能销售?单霁翔答,当然可以。但整个故宫内部销售体系的人都在讨论,这东西一定卖不出去。当时的故宫文创产品,和全国各地的文创产品一样,大都是几十元的冰箱贴、钥匙扣等普通旅游纪念商品,这些铜制文化产品却定价几千元甚至上万元。

但令人意外的是,这些铜制文创产品反响热烈,很受欢迎。“这跟购买的心态有关,有时候我们觉得买1万元的东西值得,100元的东西反而昂贵。”朱军岷总结,游客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对故宫品牌的信任度和对铜工艺的认可都是促成这次销售盛况的缘由。

自那以后,“朱炳仁·铜”的文创品正式入驻故宫铜器馆,开始了经营售卖。文创产品的开发也正式成为“朱炳仁·铜”发展的核心,品牌陆续与颐和园、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美术研究所等联合开发文创产品,也与重大动漫IP签约,到目前,文创产品占公司所有品类的近70%。


作者: 编辑:严心愉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