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越地园林: 在古城复兴的进程中风采重现(2)

2025-04-05 09:08

来源:

赵园:“越城胜景以此为最”

绍兴人熟悉的儿童公园,是民国时期的私家园林,至今拱门之上匾额仍见赵园字样。清道光《会稽县志稿》称:“自宋时沈园而后,越城胜景以此为最。”这里传承有序、布局不变,并且留下了一些故事。

宋代儿童公园所在区域便是王家花园,清乾隆年间,会稽县富商赵焯原址之上建造了赵园。相传,乾隆帝南巡来绍兴祭禹时曾游览此园。清嘉庆年间,赵焯之子赵鏏在原址上扩建赵园并改称省园,赵鏏是书画家赵之谦曾祖辈族人。

赵园改称省园,使其面积广达20余亩,园内有晴翠楼、花蹊、听跃桥、柳矶、荷池、月台、天香居、竹坡、桐廊等“省园十二景”,成为当时越城的胜景之最。文学家蒋士铨到访此处写下《省园记》一文,详细记述当时以水面为核心展开的园林布局。嘉庆十四年(1809)抗英名将葛云飞曾游览此园。

到了咸丰年间,园中建筑悉数被毁。民国二十一年(1932),赵园易主实业家金汤侯,改名半农园,绍兴人更喜欢称其为“金家花园”。经过修葺,添梅林、荷池、假山、曲桥,临池筑精舍3间,额曰“焚香读画室”。附近的老人记得儿童公园进门右边有排小平房,这就是金汤侯家的老屋。

抗战期间,金汤侯避居上海之前,曾躲避在半农园内。新中国成立伊始,金汤侯将花园捐赠给政府,改名人民公园,供人游览。1978年,国家拨款整修,建为儿童公园。

邹家花园:唯一的清代私家庭院

中兴路高楼大厦间观音弄附近藏着邹家花园,这是越城区唯一的清代私家庭院。它占地500多平方米,门不大,里面却别有洞天。无论是设计、做工,还是花木灵石的选取都值得称道。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古建筑专家曾多次探访。

邹家花园分为外园和内园,以园中照墙为分界线。

入门先看到天井,随后是客厅,中间有梁式曲桥连接假山,曲桥指的是跨度90厘米的五折边小桥,独具特色。东侧设有三开间廊屋,廊前有花园,廊屋与曲廊相连通往内园水榭。内外两处假山池塘由曲廊连通,呈对称分布。

沿着曲廊继续前行来到内园,门扉洞开,记者看到内园假山池塘呈现的山林野趣。值得一提的是,内园有一处装置精美的水榭,这是绍兴地区为数不多保存较好的园林水榭。窗、顶等构件仍完好如初,旁边的小曲桥和石板架更增添了几分古韵。

水榭是临水或在水上的供人游玩和休息的房屋,兰亭的水榭是景区地标。邹家花园的水榭称为梅厅,用来会客。记者不由想到王阳明伯府的天泉桥也是一处水榭,是天泉证道的发生地。水榭装修考究,木质护栏是榫卯结构,不用一颗钉子,纯天然“拼”出精美姿态。水榭原有法国进口的4块不同颜色玻璃,现在只剩下红色的1块。

穿过水阁再往南行,还有些许空地,再往南便是高墙阻隔。相比于动辄几亩的大园林,邹家花园如同散落于市井的珍珠,胜在精巧,面积并不大。寿晓南夫妇在这里生活了60年,老房子从她太外公手上代代相传至今。

三山别业:鉴湖畔的诗意源泉

今年是陆游诞辰900周年,鉴湖畔的陆游故里呼之欲出。陆游故居的三山别业和山房、老山房,经过专家学者根据陆游诗词及相关记载进行研究、推断后,由华汇设计院再进行相关设计,尽可能复建其中意境,后又经多次修改论证,最后交由施工方复建。

随着拔地而起的建筑与精心布置的园林,文字从南宋的书页里挣脱,跃入现实。回到八百年前,中年陆游仕途不顺,人生后四十年,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三山别业度过。

三山,即行宫山、韩家山、石堰山,陆游的家位于三座小山的中间,南侧直面偌大的鉴湖。湖面迎风,陆游站在自家的三山别业前,醉眼蒙眬地看着门前浩大的鉴湖,捋一捋有些凌乱的头发,泛红的脸上显出愉悦的笑容。

三山别业不仅是陆游一生居住最长的地方,也是陆游本人最为满意的居住场所。与一般的乡村民居不同,三山别业筑有正室、南堂草舍、东西斋屋、前后小庭、堂屋、若干座小轩,此外又有老学庵、龟堂、道室、山房等,以及连接这些建筑物的栏廊;在房屋之外,陆游还专门开辟了数亩园地,或用来饲养家禽,或用来做花圃、药圃、蔬圃……

那时,陆游蛰居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大地上,读书感怀,锄草喂牛,亲事农桑,日日行走在乡间。“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在诗人眼里,家乡土地肥沃,山水皆佳,不仅是一处理想的养老之地,也是他笔下诗意的源泉。

在学者包伟民看来,三山别业屋宇、田产规模与具体功能区划分,既带士大夫趣味烙印,又反映南宋东南水乡平原乡村富户庄园一般特征。

快园:城市中心“琅嬛福地”

绍兴古城三山鼎峙,它们是多重功能的复合体。承担的功能愈多,嵌入的文化愈丰盈。清代成书的《卧龙山志》辑录自范蠡建飞翼楼以来,府山上先后出现过288处亭台楼阁和历史遗迹。其中有亭61处、台10处、楼27处、阁32处、祠10处、堂58处、园18处、历史遗迹72处。

其中张岱在绍兴的故居,就是龙山北麓的快园。张岱家族园林遍布杭、绍等地,在西湖边也有别墅,而他在府山居住了24年,对快园情有独钟,《快园道古》也在这里问世。

快园现为绍兴饭店,面山枕流,环境典雅。此处原为明初韩御史别墅,后因韩氏快婿诸公旦在此读书,而称快园。绍兴饭店内有范文澜故居,而一处曲径通幽的精致小楼取名快园阁。

在《快园》文中,他称快园之景“如入琅嬛福地”。“琅嬛福地”是传说中的神仙洞府,张岱的散文多有此字句,著有散文集《琅嬛文集》。由此可见他对“琅嬛福地”的憧憬和向往。甚至可以说,府山凝缩了张岱一生的故乡情结。

城市中心饱蘸俗尘烟火,却同样可以兼顾闲情野趣,他作诗《快园十章》记述在这里的生活。

《快园记》曰:“秋色如黄葵、秋海棠、僧鞋菊、雁来红、剪秋纱之类,铺列如锦。”张岱在龙山(府山)雪景中的雅集,别有情趣;放灯时,流光溢彩。他写道:“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山无不灯,灯无不席,席无不人,人无不歌唱鼓吹……”

西园:转型中的千年园林

近日,西园“古城一台戏”建设项目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其方案设计及初步设计招标项目正式进行了公开招标。这一举措标志着这座承载着1000多年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园林即将迎来一次前所未有的华丽蜕变与新生。

西园位于府山西路边,因在卧龙山西麓得名。西园的历史可追溯至五代十国时期,由吴越王钱镠建造,占地26000多平方米,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钱镠在越州这片土地上,巧妙地挖渠开沟,将远处的水源引入,精心营造出一片风光旖旎的园林,作为后宫嫔妃们游乐休憩的胜地。

吴越国归附宋朝,西园随之成为官府的游苑。北宋景祐三年(1036),越州知州蒋堂对西园进行了扩建与改造,意在复兴永和年间王羲之等人在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的传统。北宋唐询在《题曲水阁诗并序》中描绘了曲水开源的盛大场景,诗人们感怀觞咏之乐,将西园称为小蓬莱。

但西园的繁盛在元代以后便不复存在,仅王公池尚在。2000年,绍兴根据地方文献复现西园之韵。现在的西园,全园以庞公池为中心,园林湖泊、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假山青竹彼此映衬,共同织就了一个诗意盎然的天地。

为了充分利用西园这一历史文化名园资源,推动越城文商旅深度融合,自今年2月开始,西园“古城一台戏”项目的筹备工作正式拉开帷幕。该项目致力于在“不改变园林原有格局风貌”原则的基础上,将西园打造为一个全方位展示越文化精髓的表演空间。据悉,该工程预计于今年6月破土动工,于2026年12月全面竣工,总投资额达1.5亿元。


作者: 编辑:严心愉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