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正是春笋竞相破土的时节。借着这波春笋上市的火热劲儿,富盛镇产笋大村文山村期待着新一轮“破土”。春笋起来了,怎样让老百姓的笋卖个好价钱?文山笋的牌子怎么被更多人认识?……为了帮文山村的竹笋找销路,4月1日下午,文山村村委会议室迎来了一场特别座谈会,农技、文旅专家纷纷支招。
一株笋从热到冷
在绍兴山区乡村,因竹而名、因笋而兴的,当属柯桥平水的同康毛笋。对此,越城区富盛镇文山村似乎有些不服气。“我们文山笋,在历史上也是小有名气的。”文山村村委会副主任王建龙说,文山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竹林,村民们一直以来靠毛竹山为生,村里四季有笋。目前,全村共有440多户人家,拥有竹林3000多亩,是富盛镇竹林面积最多的行政村。
不过,文山笋的名气不知道从何时起已悄悄落寞。“最辉煌的时候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王建龙说,文山村的毛笋原先比同康笋名气还大,20世纪90年代的产量远超同康笋,竹笋产品通过供销系统远销上海、江苏等地。当时的文山村,还是绍兴赫赫有名的竹笋示范村、竹笋专业村。在王建龙看来,文山笋的现状更恰当的形容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其实吃过我们文山笋的人都知道,这里的笋口感脆嫩,入口回甘,后味鲜甜。”他说,最大的问题是,村中年轻人越来越少,产量也上不去。
卖笋难有性价比
文山笋的“落寞”,在笋农身上可以找到影子。在文山村的竹园里见到有20多年挖笋经验的村民王维金时,他正卖力挥舞着锄头,将一株株春笋从泥土中挖出,放进刚准备好的竹篮里。王维金说,年轻的时候,他还会挑着担坐个公交车去城里卖。不过,现在年纪大了,扛不动了,只能在村口等人来收购。
这两天因为是鲜笋上市季,每天需要上山挖笋,村民王高富一家索性搬回了文山村住。今年63岁的王高富夫妻俩因为儿子在市区工作,这些年也搬到了城里,但作为笋农,一到笋季还是要回家打理。这不,昨天早上刚挖了100多斤笋,他直接在马路上以1.4元/斤的价格变了现。王高富说,笋季里,一般笋农可以挖到1~2万元的竹笋,但笋农很辛苦,有的凌晨3点多便拿着手电筒去挖笋。面对这样的性价比,现在年轻人都不干。
自产自销,是目前文山笋最主要的“变现”途径。为了卖个好价钱,相对年轻的村民选择商贩模式推销自己的鲜笋。村党支部书记王兴光说,目前文山笋的销路主要就两条,一是村里的集中售卖点,二是卖给收购点商贩。总体来说,文山笋现在是小打小闹,因为目前村里居住的基本都是60岁以上村民。“竹子、竹笋要运下山,同样需要劳动力,需要年轻人。”王兴光说。
“唤醒”文山笋期待多元赋能
如何复兴富盛文山笋的品牌?富盛镇借势借力,准备依托各方专家智慧“唤醒”春笋。4月1日,文山村的这场座谈会,农技专家、文旅专家、富盛镇金融特派员、文山村驻村指导员、镇农业农村办工作人员等济济一堂,献计献策。
“整合各方资源,以管家的形式,对接和开发文山的文旅开发,挖掘‘笋+’文章。”驻村指导员李蓉芳说。
“竹笋‘唤醒’计划推动,还要科技‘唤醒’。”越城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农技推广研究员施关林说,过去文山笋是富盛鲜笋的金名片,毛笋、鞭笋、冬笋、雷笋,一年四季不断的鲜笋对繁荣整个村的经济发挥了大作用,但这几年走下坡路,除了人的因素,还有诸多原因。他举了个例子,上虞长塘笋能早于富盛笋抢鲜上市,得益于生长土壤的肥沃度。调研中他发现,竹山扒土开山季,长塘镇很多村民不远千里赶来富盛“淘羊粪”。“为什么?庄稼长得好,全靠粪当家,竹笋要抢鲜上市,同样需要有机肥给力。”施关林认为,文山笋要重新打出名堂,也要有科技力量的加持。
一到周末,去往柯桥王化的乡村公路上往往很堵。而相同的资源,富盛并不缺。能不能接这波流量为留量,当务之急就是打好春笋“唤醒”牌。“安吉、富阳很多农民的房子被一租而空,从杭州、上海赶去的城里人一租就是20年,文山村能不能也布置一些这样的农民房,让人住下来挖挖笋、种种菜?”在施关林看来,释放闲置农房的活力,做好城乡融合文章,富盛的前景广阔。
破解人的问题的同时,做好产品和讲好故事同样很重要。座谈会上,绍兴市少儿艺校校长马士力认为,文山笋要“走出去”,还需要破解竹笋延伸产品的问题。“笋干菜、笋咖啡,竹编、竹制品,竹罐奶茶、竹筒饭,竹笋研学,都是笋‘变现’的途径。”马士力说,富盛要把“山里货”变成“金疙瘩”,还有很多文章可以做。他说,“笋”只是一个由头,助力农民增收共富,文旅市场开发要细水长流,同样需要学习借鉴“他山之石”。比如,云南的民宿已经从以前的“住几个星期”发展成了“住几个月”,国内外的游客络绎不绝。大家愿意走进来、住下来,享受这里的空气和水,首先要有产品,讲好产品背后的人文故事。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记者 汤桂平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