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楼丽君 见习记者 毛锐) 4月1日中午,记者走进地处长塘镇广陵村的“仙山优药”共富工坊,只见管理员黄根荣头戴黄色安全帽,手持乳白色摘花机,在浙贝母基地摘花蕾。“花蕾要打掉,否则争营养。”黄根荣说,“刚开始,我们都用手采摘花蕾,不仅速度慢,人也累。网上购买了摘花机,省时省力。”
现年69岁的黄根荣和老伴居住在广陵村。先前,他一直在杭州湾上虞经开区一家企业上班。“如今在‘家门口’就业,每个月近6000元工资,心里笃定。”黄根荣笑着告诉记者,脸上的皱纹也舒展开来,“以前在企业上班,路远不说,回趟长塘都要发个心,心里不安。”
像黄根荣一样,广陵村有10多名村民,在“仙山优药”共富工坊上班,大家都很喜欢“家门口”的工作。记者在现场看到,“仙山优药”共富工坊建在宅岙谷,四周山势起伏、竹海涛涛,中间一条小溪穿过,能听到潺潺溪流声,宛若世外桃源。
“好山好水孕育优质浙贝母。”长塘镇党委副书记谢剑锋说,宅岙谷是典型的沙性土壤,是浙贝母生长的“温床”,加上得天独厚的空气、水源,成为浙贝母不可多得的小环境。
浙贝母是“浙八味”中药材之一,有记载的种植历史超过400年,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咳嗽,具有清热祛痰解毒的功效,在我国及东南亚地区有着良好口碑。
去年5月,从广陵村“走出去”的胡根夫掘得“第一桶金”后,回到村里,创办“仙山优药”共富工坊,一期承包30亩坡地,投资60万元,着手种植浙贝母,每年上缴村里1.5万元承包款。后来,又上马二期,浙贝母种植面积突破50亩。“平时需要10多个劳动力,从事施肥、喷药等田间管理工作,采收时,所需劳动力会更多。”胡根夫向记者坦言。
浙贝母长势如何?黄根荣随手拔起一枝,只见根部已结出宛若大蒜般的白色浙贝母。“长势不错,预计5月底或6月初就可以采收。”黄根荣告诉记者。
点亮一盏灯,能否照亮一大片?“我的基地只是示范基地,关键要靠千家万户种植。”胡根夫说,截至目前,单广陵村已有20多户农户要求种植浙贝母。
为进一步做好中草药产业,长塘镇准备依托“凤凰领航、共富同行”基金,做强“仙山优药”共富工坊。“我们聚焦‘共享共富’,打造竹、药、兰、菜等多个业态。”长塘镇党委书记张橹表示,中草药产业虽然刚刚起步,但相信用不了多久,会成燎原之势,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带动村民共富。
(内容来源:上虞日报)
作者: 编辑:王慧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