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起原屋主鲍氏,街坊间还留存有一些记忆。据文史资料记载,鲍氏,原是安徽歙县人,乾隆三十九年迁入绍兴,其中一个分支就是豆姜鲍氏。
现居住于台门第三进北侧厢房的老人姓赵,在这里生活了近40年。赵阿姨告诉记者,当初是向鲍家后代购买的房子,第三进现在共住着4户人家。
从迁入绍兴到建造台门,鲍氏经历了哪些时代的变迁?这就要从鲍氏的谋生之路说起了。“鲍氏最初在绍兴经营盐业而致富。抗战爆发后,各地盐栈先后歇业。鲍氏族人纷纷离开老宅,少部分迁移至上海、杭州,大部分迁移至绍兴城区等,狮子台门就是其中一个迁居地。”马云庆说。
面对时代洪流,鲍氏也积极转型,开拓其他产业。鼎盛时,绍兴城里的鲍顺泰酱园、鲍景泰钱庄、鲍顺记烛(煤)油行,马山的三泰典当、同和油坊,以及杭州的环湖旅馆、义源银楼等都是鲍氏的产业。此外,鲍氏家族还乐于做慈善事业,为邻里赤贫户赈济粮食,还曾创办义学。可以说,鲍氏家族对促进绍兴及周边城市的经济、民生贡献了一定的力量。
因房主变更,狮子台门究竟曾是鲍氏的哪一位成员居住,现已无从考查。“鲍荣泉在四十年前变卖祖居,是最后离开这处台门的鲍氏后代,此前台门内的其他房屋也相继被鲍家后代转卖。有一些中途还经历了多轮转卖。”赵阿姨说。问起直街和八字桥一带是否还有姓鲍的居民,赵阿姨表示基本没有了。
有趣的是,提起鲍家台门,除了广宁桥,还有另一处大名鼎鼎的建筑,是位于绍兴豆姜村的“豆姜鲍氏旧宅群”。这处旧宅由豆姜鲍氏第三代鲍德衔主持建造,常用于接待国内外客商,现也成为一处省级文保单位。这处旧宅的建筑风格同样是中西合璧,将两处旧宅对比着看,更能感受到鲍氏家族的时代变迁与生活场景。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