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府山曾经亭台楼阁林立,今山巅飞翼楼处曾建有望海亭、五桂亭,其实在这个地方明代建过一座越望亭,而且一时成为显眼包,引得文人雅士竞相题咏,甚至康熙南巡时亦曾登临赋诗。然而,当年名气这么大的一座亭子,如今却鲜为人知,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所以有必要梳理史料,宣传推广。那么,越望亭的建造者是谁?围绕着它又发生过哪些故事呢?
《万历绍兴府志》载:“越望亭,在卧龙山巅。嘉靖十五年,知府汤绍恩建,即望海亭故址。”据此可知,越望亭为汤绍恩建于1536年。汤绍恩于嘉靖十四年任绍兴知府后,建三江闸,兴修学宫,广设社学,缓刑罚,恤贫弱,旌节孝,济灾荒,造福一方,深受百姓爱戴。除此之外,汤绍恩还有建亭的雅兴,在蕺山建兼山亭,在府山建越望亭。汤绍恩还精通书法,在越望亭(今飞翼楼)下方的摩崖处题有端壮雄健的“动静乐寿”四个大字。
建的亭子为什么叫越望亭呢?据明代董玘《越望亭题咏集序》云:“以龙山为一郡之望,又前与秦望山相值也。”意思是,卧龙山为越地之望,又登亭能望见与之相匹的秦望山。董玘接着说:“遍行天下者,无与此亭比……至侯而一旦复之,遂冠绝于他邦。”此亭一出,冠绝天下。因为登临这座建于府城府山山巅的越望亭,可一览湖山林壑之美,烟云潮汐之变,人物居邑之繁,可以说占尽了天时地利与人和。后来,知府萧良干为此题写八景,分别是“云门一望、镜湖千顷、珠山烟火、蜃口楼台、种墓遗迹、岳碑遗庐、古井清流、孤亭新构”。我们重点说说岳碑遗庐。相传,越望亭后曾有宋高宗赵构谕岳飞敕碑,文字剥落不可识。碑阴刻有无名氏之词《满江红》:“拂拭残碑谕飞敕,依稀堪读。慨当时,倚飞何重,后来何酷……”对抗金英雄岳飞功高却遭冤杀报以同情之理解。
越望亭建成之后,经由众多名人的点赞加持,迅速火爆出圈,沈炼、季本、谢丕、徐渭等纷纷题咏。如徐渭《诸友画八景送马先生之安福索赋其一·越望亭》:“万里一亭孤,高城带海隅。不堪亭上望,帆落晚汀蒲。”将越望亭与若耶溪、镜湖、阳明洞天等老牌名胜同列越地八景,足见推崇之高。随着题咏越来越多,绍兴府同知孙令、推官周凤岐感觉有必要辑录成编,于是令著名诗人陈鹤编辑为《越望亭诗集二卷》,收录唐至明近千年间歌咏绍兴的名篇佳作,虽名以诗集,赋也一并收录。诗集一经推出便轰动文坛,实乃绍兴的一桩风雅盛事。《越望亭诗集》还辑录于《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成为影响深远的乡邦文献。
由明末清初文学家毛奇龄《重修卧龙山越望亭记》可知,越望亭在明崇祯末年曾遭海风而倾倒,又于明末清初经官府重修。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帝南巡驻跸绍兴府时,赐名卧龙山为兴龙山,且闻名登临越望亭,留有《登卧龙山越望亭》一诗:“周览山川历井疆,越峰突兀见青苍。争流万壑通城郭,一一看来在下方。”诗人壮观天地,颇具帝王气象。
后来,越望亭又改名为望海亭。1981年,望海亭最后一次重修,1997年拆亭建楼,复名飞翼楼。然而,这一改动或使后人不知望海亭与越望亭的辉煌历史与璀璨人文。因此,希望有关方面以后能够在飞翼楼展陈中适时增加望海亭与越望亭的相关内容,以丰富古城的历史文化记忆。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