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工业遗迹非“老旧伤疤”,是“时空纽带”

2025-04-01 07:24

来源: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如何让老工业区焕发新生,始终是摆在城市治理者面前的难题。当推土机与商业地产成为改造标配时,871厂给出的蜕变答案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迭代更新,更是一场关于城市记忆与未来生活的深度对话。(3月28日《今日越城》)

工业遗产改造往往陷入两极困境,要么彻底抹去历史痕迹打造千篇一律的商圈,要么沦为徒有其表的“文化标本”。871厂的蝶变则展现出第三种可能,即让工业记忆真正融入城市肌理。那些被精心保留的水泥立柱、厂房结构,并非简单的装饰元素,而是构成场所精神的骨架。当市民走入其中,触摸斑驳的砖墙时,感知到的不仅是岁月痕迹,更是一个城市对自身发展历程的珍视。

当前,商业综合体普遍面临“千城一面”的困境,根源在于过度追求效率而忽视了文化根脉。871厂从“锈带”变“秀带”的转变历程充分证明,商业空间可以成为文化再生的容器。将工业遗迹转化为文创矩阵,用现代设计语言重构历史场景,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模式既延续了场所记忆,又创造了独特的消费体验。当工业风与二次元文化碰撞,当芯片车床变身艺术装置,空间便具有了超越消费本身的文化引力,而这种历史温度的留存,恰是抵御商业同质化的天然屏障。

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共富示范市”。笔者以为,产城人文融合的真正价值,体现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重构能力。成功的改造项目不应止步于网红打卡地的昙花一现,而要成为激活区域活力的永续引擎。通过引入首店经济、培育夜间消费、打造文创集群,871工厂的改造实质上就是在重构区域经济生态,既包含产业升级的硬实力,也涵盖人口集聚的软环境,更创造出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形成具有自生能力的城市微循环。

从更宏观的视角观察,这种改造模式正在重塑城市更新范式。它证明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并非零和博弈,商业价值与人文关怀也可以相得益彰。当城市学会在推陈出新中保留历史厚度,在商业开发中注入人文温度,那些被时代浪潮冲刷的工业遗迹就能转化为承载集体记忆、激发创新活力的城市新地标。这种转变不仅关乎城市面貌的更新,更是对城镇化进程中人文精神回归的深刻呼应。

真正的城市更新,应该是一场与历史的温柔对话,一次面向未来的智慧重构。当工业遗迹不再是被清除的“老旧伤疤”,而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空纽带”,这样的城市才能真正称得上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共富示范市。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戚高晟 编辑:谢媛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