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江南是一首诗,苏杭是这诗中的精彩的诗眼,绍兴便是这首诗意蕴悠长的韵脚。若说苏杭是江南那如春山的眉,如秋水的目,绍兴就是江南如水却能克刚的风骨,是江南世俗又清雅的烟火。在绍兴,江南的幻象落入现实,成了清晰而可触的存在。
绍兴古称越州,曾为越国都城,后又成为南宋时期临安府治,因南宋宋高宗“绍祚中兴”的题额而得名,作为南宋陪都的它拥有丰厚的宋韵文化底蕴,在历史上一度成为文化、政治、经济的重要中心。在这里,优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发达的农业文化,发达的农业文化又成为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摇篮,创造了这座2500年古城在古代世界熠熠生辉的辉煌文明,历史的长河滚滚流过,古越国的繁荣在刀光剑影之中化为泡影,临安州府的车水马龙也在蒙古铁骑下成为过往云烟,而在这市井长巷里展开的人间烟火:清晨的炊烟,芬芳的清茶,醇香的黄酒,潺潺的流水,古老的青石板,简朴的乌篷船,江南水乡里温情坚韧的人和事,从未停下它向前的脚步。
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这里有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雪耻;有永和九年王羲之一纸划下行书的风水岭;有李太白霓为衣兮风为马的逍遥梦境;有陆游和唐琬的凄美绝恋;有徐渭癫狂而肆意的才情;也有一支笔杆救民心的民族脊梁鲁迅。鉴湖女侠秋瑾在这里度过了幸福的童年;蔡元培先生穿过逼仄的笔飞弄,走出了绍兴,走向了世界。周恩来、陶行知、贺知章……一大批文人政客,在这个小城留下了经久不衰的故事。但这历史中的辉煌并不是绍兴的全部,生活不止是历史中千万人称颂的宏大诗篇,还是那于生活细小角落中的人间烟火,是那小桥流水人家,是那清风芳芷汀兰,来绍兴吧,感受绍兴的风土人情。看戴着草帽的船夫脚踏乌篷船在河道间穿梭;看花白头发的老奶奶弯曲着腰在河边搓洗衣服;看戴着老花镜的老爷爷躺在摇椅上看着报纸;看稚嫩的孩童拿着糖葫芦在巷子里奔跑;看睁大两眼的黄狗在路口望着巷子尽头等待主人回家,旁边的猫咪慵懒地露出圆圆的肚皮,听乌篷船悠悠摇橹的欸乃声;听木屐踏在青石板上清脆的踢踏声;听路边爷爷奶奶细碎且柔软的唠嗑声,听大街小巷里的摊贩曼声叫卖,听老街里蝉鸣鸟叫,油锅呲啦作响交织,历史的沉淀,江南的青绿,活生生的烟火人气,组成绍兴的血,绍兴的肉,绍兴活泼且欢乐的脉搏。
徜徉于绍兴的名胜之中,游鲁迅故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游览鲁迅儿时学习玩耍的地方,参观鲁迅生活的环境及人文古迹。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读先生读过的书”“走先生走过的路”,我感受到孕育那撑起民族脊梁的民族魂的故土温度,看到了“横眉冷对千夫指”背后的坚韧和温情。
从鲁迅故里到沈氏园,短短三百米,却是跨越百年时空的对话。一处是现代文学巨匠的故土,一处则飘荡着宋韵古事的回响。陆游重游沈园赋诗 “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于石,读之怅然”表达了陆游终其一生,但在政治与爱情上的白头之叹,鲁迅振臂疾呼,不断求索,不断抗争,燃烧自我点亮黑暗的年代,最后也如泣泪的蜡烛,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为国家在黑暗中开辟光明道路的事业。坚强的爱国灵魂长眠于这里,丰富了一方的精神世界,滋养了一方的爱国情怀。
走出鲁迅故居,步伐踏入兰亭、禹陵与东湖,拜访这片晋代园林,品悟晋代文人雅士的清雅风流,看王羲之苍遒笔力之下的风骨之思,也悟暮云叆靆之中的晋人烟火。绍兴,这座代表着江南风骨的古城,名人辈出,却从不喧闹,半城烟火半城诗,老街小巷里蕴藏着历史生活的痕迹,宏大且磅礴,但其中蕴含着的江南水乡的秀美与温婉,也是说不尽道不完的美妙诗篇。
乘上乌篷船,在悠悠绿意中江南水乡邂逅。小桥流水下交织出风情万种的江南画卷。于欸乃摇橹声中眯上眼睛,慢品人间烟火色,闲观万事岁月长,江南的绍兴如诗般恬静清雅,也如烟火一样绚烂多情,这便是这座独特的城,一半诗情,一半烟火。
作者: 胡瀚文(浙江农业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 编辑:叶露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