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山水皆是福赐

2025-03-19 16:13

来源: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题记

数千年前,中国伟大的思想教育家孔子曾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意思是聪明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山和水都是组成大自然的美好事物。我们知道各花各有各花香,有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花,自然也会有不同的人喜欢不一样的山和水。

在绍兴,它不像别的城市,人们固定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绍兴它是被山和水一起包围着的,人们愿意用慢生活去感受这个小镇的生活,这也同时孕育了聪明的人和仁德的人。绍兴孕育了他们,而他们也反哺了绍兴。

如果你愿意去沿着绍兴走一走,你会发现绍兴的街头有不少的旅游景点指引牌,有的是连绵不绝的山,比如大禹陵;也有碧波荡漾的水,比如东湖,但多数都是名士之居,著名的鲁迅、秋瑾、周恩来都曾在这里生活,绍兴的街头都处处充满了文人墨客的气息。

而我生来便长在绍兴,哪怕到了大学我也不曾离开这里。绍兴与我而言已经有了不可割舍的羁绊,这里的山和水都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如果你一定要问我是更爱山还是水,今天我想带你去看看我眼中的山。

从小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可我从来只是在课本上,在电视上听过,见过。久而久之,我就想去看看真正的大禹陵到底是如何呢?是不是真的如此壮观呢?没有犹豫,我出发了。

游客络绎不绝,熙熙攘攘这是第一印象,我心中的激动好奇之心愈加热烈。大禹陵并没有想象中的难爬,更多的是沿路的风景值得我每一次内心的惊叹。山里有不少的小瀑布,有的只是一些溪流,但是在每一次水流落下的地方,都或深或浅的留下了一个坑,周边的岩石也从满是棱角到圆润光滑。很多游客可能都只把它们看作一个景点,有些甚至不会发现那些小溪流,但是我却在水滴落下的时刻中,看见了大禹治水的身影。

大禹不是一次就治水成功,就像水流不是一天磨平棱角。他从鲧治水失败中汲取了教训,改变了“堵”的方式,对洪水进行疏导,与群众一起在前线治理水患,这才有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说法。耗时整整13年,最终完成了治水的大业。难道他不就像那日复一日的水流一样吗?从一而终都在为治水而努力。

拾级而上,已经不知道走了大概多久,人越来越多,视野也开阔起来。我们登顶了。山顶不是什么电视塔,而是一个巨大的青铜像,手持耒耜,脚踏巨舟,昂首屹立,底座上还镌刻了《会稽山大禹像记》。铜像的本体一直高达21米,我仰头望去,心中只留下了敬意,在他的身边,我们是多么渺小。面对如此高大的铜像,敢问谁能不肃然起敬呢?

在山顶站立许久,我想,大禹日日伫立此处望着山脚的山川河流,车水马龙,一定会觉得他的治水成功是值得的吧。

山间已经起了雾霭,我们也要启程离开了。走到山脚下,我再次望去我才发现此刻的大禹像正影在雾霭中,依旧眺望着远方。

当一个故事当流传的时间久了之后,它就会被赋予神话色彩。绍兴毗邻杭州湾,每当夏季经历台风总是必不可少的事情。但是当人们认为台风一定会穿过绍兴的时候,它总是出乎意料的在这拐了弯,台风路径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口耳相传,一直到了我们这辈。或许我也愿意相信这个被赋予神话色彩的故事。

绍兴的人文风景远不止这一座山,东湖的水,鲁迅故居的风,无一不在诉说着绍兴故事。这一次我去看了课本中的大禹陵,我想日后有机会的话,我愿意更深刻的去走入绍兴,它一定还有我没发现的那一面。

月亮和六便士不一定要二选一,山河湖海,厨房和爱也不一定是选择题。所以趁年轻,趁我们还在路上,就要勇敢的去看从未看过的风景,听那些从未听过的故事。读万里书,更要行万里路。朋友们,我想你们愿意在一个悠闲的午后,来到绍兴,来体味这个鲁迅笔下的城镇,来看看烟雨中的江南。把读过的书,变成走过的路,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作者:方妍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 编辑:叶露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