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茶要以上乘水相配,这是所有爱茶之人都了然于心的一条“规则”。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提到:“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钱椿年也在《茶谱》中写道:“凡水泉不甘,能损茶味之严,故古人之择水最为切要。”这些都足以体现出泡茶时水的重要性。而关于水质,陆羽在《茶经》中曾提到:“山水为上,江水次之,井水为下。”
古时诸暨多名泉,现在的诸暨店口镇浒山村有一泉叫作“康泉”,在冯梦祖的《康泉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杨梅山山阴处有一潭积水,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佳,背后倚靠崖麓,下面是万亩田地,经围大约有三尺长,深度大约有十余寸。这潭积水常年水位平稳,雨季不盈漫,旱季不干涸,缓缓细流均匀注入田间,粮食得以滋养,牧人的牲畜得以解渴,天上的鸟类经过此处也可以休憩饮水,它的存在给自然界的大部分动植物都带来了极大的益处,但是从来没有人取水饮用。
在盛夏的某一天,一名叫蒋康候的百姓路过这里,当时正烈日当头,蒋康候大汗淋漓,口渴不已,看那积水透明洁净,便了一捧解渴,没想到那水清凉甘甜,喝了之后浑身舒爽,燥热顿时消除。蒋康候觉得十分惊喜,便取了一些水带回家去煮茶,那煮出来的茶质地纯净,清明浓郁,茶水放置一夜都不见浑浊。蒋康候对此水十分满意,便取了自己名字里的“康”字,把它命名为“康泉”。从此康泉闻名乡里,前去担水的人熙熙攘攘,足迹遍布各条山路。人们都说这水为天地所孕育,因此才如此清澈洁净,不见一丝污浊。
当地的百姓纷纷感叹,康泉如此幸运遇到了发现自己的“伯乐”,慢慢地,蒋康候的名字便在当地传开来,人人都知道了这位发现康泉的伟人之名。古时民间贤士君子众多,多隐于山野,若有幸遇到知己得到提拔,便可平步青云,出人卿相之府。而蒋康候因康泉闻名后,却依旧保持谦逊,没有炫耀骄傲,过着自已饮茶读书的闲适生活,百姓均交口称赞他有和泉水一样纯净的秉性。后来诸暨的知县崔龙云听说了这件事,也十分喜爱康泉的水,便命人在康泉旁建了一座递送饮用水的驿站,使这上等的饮用水更加方便地输送到各个地方,同时也促进了诸暨百姓饮茶习俗的发展。由此,“康泉”和蒋康候在当地颇负盛名。
苏轼有诗云:“不为冬霜干,肯畏夏日裂。泠泠但不已,海远要当彻。”君子应如泉水,心中有戒尺,行为当正直,清澈洁净,守护自己的准则。君子也应如茶,泉水可以造福百姓,君子的精神也可以影响后世。
作者: 编辑:夏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