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越读越有味

2025-03-31 09:38

来源:

以“产城人文融合”引领县域文旅融合新图景

何俊杰

在文旅融合迈向纵深发展的关键阶段,绍兴文理学院崔凤军教授的新著《县域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研究》(商务印书馆,2024年)以理论之思与实践之辨,为县域文旅融合提供了系统化的学术框架与实践指南。作为绍兴市文旅机构改革后的首任局长,经历了文化和旅游由合到融的摸索,今通读此书,仍顿悟良多,深感此书不仅是对浙江经验的凝练总结,更是对全国县域文旅融合发展的前瞻性探索,尤其与绍兴市委提出的“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战略高度契合,为新时代文旅工作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一、理论奠基:从“文旅融合”到“产城人文融合”的逻辑跃升

崔凤军教授在书中开宗明义,以“文旅融合”为起点,构建了涵盖政治逻辑、文化逻辑与经济逻辑的三维理论框架。书中强调,文旅融合不仅是产业形态的叠加,更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深层互动,需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文化资源向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的转化。这一理论视角与市委提出的“产城人文融合”战略不谋而合。绍兴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以“文化赋能城市、旅游激活产业、人文凝聚共识”为路径,推动城市功能、产业布局、文化传承与人民生活的深度融合。

书中尤为重视县域文旅改革的“政治逻辑”,指出县级文旅机构需在机构改革中平衡意识形态、社会管理与经济职能的“三重属性”。这一观点在绍兴实践中得到充分印证:自2018年机构改革以来,绍兴通过整合文化、文物、旅游和广播电视等职能,构建了“大文旅”治理体系,形成了以古城、兰亭为内核,以浙东运河、唐诗之路、古越文明三大文化带为承载的多彩文态格局,取得了“东亚文化之都”、囯家文旅消费试点城市和中国研学旅行十大热门城市等标志性成果,实现了文化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二、实践图景:浙江经验与绍兴样本的实证启示

崔凤军教授基于浙江省11个县(市、区)的实证研究,揭示了文旅融合的“浙江模式”——以“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目标,通过文化资源活化、精准供给与数字化创新,推动文旅产业成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器。书中列举的天台山、乌镇等案例,不仅展现了浙江县域文旅融合的多样性,也为绍兴的实践提供了镜鉴。

绍兴的文旅融合实践,恰是书中“浙江经验”的典型缩影。例如,书中提出的“分地区、分人群精准化供给”策略,在绍兴的“古城全域旅游”中得以落地:通过“一城三故里”(越子城、鲁迅故里、书圣故里、阳明故里)的差异化开发,既满足了游客对历史文化的深度体验需求,又通过夜间经济、研学旅游等业态创新激活了在地消费。此外,绍兴依托“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将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结合,打造了嵊州越剧小镇、新昌天姥山等文旅综合体,正是书中“文旅赋能共同富裕”理念的生动实践。

三、改革破题:从“机构效能”到“人才支撑”的系统优化

崔凤军教授在书中直言,县级文旅机构改革仍面临“职能整合不足”“人才结构单一”等挑战,并提出“复合型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这一论断直击改革痛点。以绍兴为例,尽管机构改革后文旅部门职能大幅扩展,但基层仍存在专业人才短缺、跨部门协调效率待提升等问题。对此,书中建议通过“人格特质模型”选拔兼具文化素养、经济思维与协调能力的干部,这与绍兴近年来推行的“文旅局长能力提升计划”高度契合,通过引入高校智库,开展干部轮训,逐步构建起一支懂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文旅队伍。

此外,书中对“数字文旅”的前瞻性论述,为绍兴的“数字孪生古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例如,崔凤军教授团队提出的“文旅融合评价指数”,通过量化指标评估融合成效,可在绍兴的“古城保护利用大数据平台”中予以应用,实现文化遗产监测、游客行为分析与产业决策的智能化。

四、战略展望:以“产城人文融合”激活文旅新动能

作为“文旅融合示范城市”,绍兴正以“产城人文融合”战略为核心,推动文旅从“产业融合”向“城市功能融合”升级。崔凤军教授在书中提出的“文化和旅游的社会疗愈价值”理念,为这一战略注入了新内涵。例如,绍兴的“鉴湖旅游度假区”通过生态修复与文旅开发,不仅成为市民休闲空间,更通过“自然疗愈+文化体验”提升了居民幸福感,印证了书中“自然环境对心理净化作用”的论断。

未来,绍兴可进一步借鉴书中建议,从三方面深化实践:

1.强化“文化基因”转化:深化鲁迅文化IP,提升兰亭文化从书法向文学、哲学的转化,探索绍兴名人的当代表达,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双向奔赴”;

2.构建“文旅+产业”生态圈:以黄酒、青瓷等历史经典产业及纺织等传统产业为基础,打造“工业旅游+文创衍生”链条,实现文旅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3.创新“主客共享”治理模式:通过社区参与、文化志愿者等机制,让市民成为文旅融合的参与者与受益者,夯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群众基础。

总体来看,《县域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研究》既是一部立足浙江、面向全国的学术力作,更是一本为基层文旅工作者量身定制的“行动指南”。书中理论与实践的共振,为绍兴的“产城人文融合”提供了方向性引领,也启示我们:文旅融合不仅是产业的升级,更是城市的重生、文化的复兴与人民的共富。作为绍兴文旅融合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分享读书体会,期待有更多的文旅从业者以书中智慧为镜,继续探索“诗与远方”的绍兴答案。

作者系绍兴市文广旅游局二级巡视员、原局长

慢品人间烟火暖

刘小兵

小小的厨房氤氲着人间烟火,在锅碗瓢盆的协奏曲中,弥漫着脉脉的温情。透过厨房的一角,能让我们发现生活当中许多温暖的细节,一瓢一饮里,有生活的美学,有悠悠的乡愁,更有道不尽诉不完的亲情和友爱。美学家蒋勋的散文集《母亲的料理时代》,以聊家常般的亲切,用朴实真挚的文字,串连起热气腾腾的烟火生活;以母亲做菜为视角,书写出凡尘世界的温暖与感动。

“我看过母亲烧冬瓜盅。母亲的冬瓜盅用鸡汤煨冬菇、木耳、松菌、扁尖,加一点泡软的干贝、火腿片、干鱿鱼丝。材料偏素,肉类只是提味,火一大开沸腾就转小,然后慢火细蒸。关火再焖一下,让汤头的鲜香,渗透进冬瓜瓤里。吃的时候,一勺一勺舀在碗里,清爽素净,余韵很长。”在这本饱含深情的著述中,蒋勋首度集中回忆母亲。从漂泊无依的战乱年代,到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母亲凭着她的善良、坚韧以及无微不至的爱,用一双巧手,精心打理着这个家。在满足家人口腹之欲的同时,也通过道道美食,长久地抚慰着他们的心灵。蒋勋借助这场缱绻的表达,娓娓说道着厨房里的物与事,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一菜一蔬里,始终萦绕着淡淡的馨香,留存着一份浓浓的母爱。

蒋勋的笔下,厨房是美食的天堂、是情感的驿站。他用五行的观念,解读厨房的意义,生活当中“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常见的元素,被他巧妙融于饮食抒怀中,这也让看似寻常的生活,泛着流光溢彩,充盈着活色生香的味道。蒋勋说“母亲厨房料理的气味,是我一生学习不完的人生功课。”诚哉斯言,耳濡目染中,的确让蒋勋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启发了他的美学思维。从母亲驾轻就熟的家常小炒中,蒋勋悟出了:食材作料的搭配、烹饪技法的运用,皆饱含着去芜存菁、素朴为家的人生哲理。也让他懂得:平凡日常的料理,是庶民百姓认真生活的自信。那些飘香的美食,不仅征服了他的味蕾,也激活了他延绵不绝的生活哲思。从这个意义上说,蒋勋印象中的厨房,更像是一个本色的舞台,承载着烟与火的激情碰撞,演绎着有关酸、甜、苦、辣的饮食故事,于光阴的流转里,呈现的是庶民百姓几多的悲欢离合。

汪曾祺说:“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人世间最温馨、最幸福的时光,大抵就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向着温暖的灯火,或大快朵颐或相谈正欢的时刻。而一桌菜,无论是粗茶淡饭,还是美味珍馐,都能让人们吃出家的味道、品出甜蜜的味道。《母亲的料理时代》以不动声色的笔墨,道出了饮食有味、人间向暖的深刻主题。蒋勋写本书的题旨,是意在向一辈子操持着锅碗瓢盆的母亲致敬,正是她在厨房里的坚守,择叶菜、磨米浆、蒸年糕,为家人们奉献出滋味悠长的道道美食,让他们无论身处在哪里,都有了精神上的依靠,并且期待着在下次的相聚中,能吃上母亲做的可口饭菜,一点一点,品出相思和挚爱的味道。

人生旅途上,总有几段令人怦然心动的记忆。《母亲的料理时代》带着我们穿越岁月的长河,由美食联想到母爱、家庭与生活,描绘出一幅恬淡的家居画面。蒋勋在书中的道白,让我们在品味寻常美食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以及在平凡生活中所蕴含的不平凡哲理。温暖来自相偎,幸福源自奉献,让我们跟随蒋勋的文字,一同走进那个温润的料理时代,感受那份来自母亲、来自厨房、来自生活的独特魅力!

作者系湖南省怀化市读者

作者: 编辑:黄晨珂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