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我们队员们平均年龄都61岁了,可大家的热情不比年轻人少。”志愿者何雪英说,从去年成立至今,“陶朱老同志”的队伍已经发展到2000多人,每当有志愿活动,只要群里一“吹哨”,大家纷纷报到。
“你好,我们这里是单行线。”近日,在诸暨市陶朱街道友谊社区,穿着印有“小区车管家”蓝马甲的文明实践志愿者积极劝导逆行的汽车司机。这些文明实践志愿者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陶朱老同志”。
年龄61岁的“陶朱老同志”,成立于2019年7月。陶朱街道友谊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创新探索以老年学堂汇聚人力,以老同志道德讲堂凝聚人心的工作路径,引导老年学员、退休干部积极参与社区治理,进一步招募成员组建陶朱老同志志愿服务队,在壮大志愿服务“朋友圈”的同时,让银龄志愿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温加码”。
目前,陶朱老同志志愿服务队人数已达近2000人,下设33支志愿服务分队,为居民急难愁盼问题提供高效服务,协助社区开展文明倡导、平安创建、矛盾调解等活动,涵养和谐友爱的社区人文氛围,开辟为民服务新“枫”景。
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走进陶朱街道友谊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书房、老年学堂等一应俱全,老人们在这里练书法、跳舞……
陶朱街道友谊社区党委书记、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楼律君告诉记者,友谊社区下辖10个小区,常住人口1.6万余人,其中三分之一为老年人。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为,一直是她们努力想解决的问题之一。
友谊社区通过开辟公共空间、融入功能场所,不断盘活闲置存量空间,实现“一地多能”资源整合,为居民提供“扩容服务”,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布局浣江书房、文化驿站、老年学堂等10余个功能室,可容纳200余人开展活动,形成“一园、一房、一堂、e家、一中心”的优质文化生活圈服务矩阵。以此服务矩阵为多元文化载体,社区于2018年开办老年学堂,今年共开设11门课程种类,12个班级,其中包括唱歌、书法、太极拳等大家熟悉的课程,也包括极富特色的旗袍秀、老年瑜伽、越剧等课程,共有学员300余名,可谓人气爆棚。“通过老年学堂,社区拉近与老年人的距离。老人们也通过老年学堂,丰富生活,结交朋友。” 楼律君说。
友谊社区还探索赋予老年学堂第二种职能——思政课堂,创新开设“陶朱老同志大讲堂”,构建“双课堂”体系,各班每两月开展一次“老同志道德讲堂”,邀请老干部、道德模范等组成讲师团,用国学智慧与典型案例传播正能量,帮助老年群体明辨是非、紧跟时代,实现思想引领与兴趣培养双轨并进。传播和谐向善正能量,潜移默化引领老同志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员和领航员,成为文明城市建设、移风易俗、家庭美德等文明风尚最有力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与此同时,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村晚展演、民俗交流等多样化活动载体,将移风易俗教育融入文化活动,进一步营造“以文会友”的社区文化生态,带动2000余个家庭参与文明创建。
老有所为,老有担当
在开办老年学堂、开设老同志讲堂的基础上,陶朱街道友谊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充分发挥老同志有时间、有精力并且有威望的优势,组建陶朱老同志志愿服务队,目前拥有近2000人组成的稳定的志愿队伍,而后又有一些年轻人陆续加入志愿行列,根据特长和方向先后成立了25个社会组织,下设“友味道”爱心送餐队、老同志调解队、小区车管家、“搭把手”暖邻助老团等志愿服务分队33支,形成平均年龄61岁的基层治理生力军。老年人化身社区“和事佬”“巡逻眼”,累计解决民生关键小事2000余件,真正实现老年群体从管理对象到治理力量角色的华丽蜕变。
例如小区车管家志愿队每天早晚高峰期在周边老旧小区进行文明“有礼”劝导,为配合的车主献上“大红花”,引导形成文明有序的停车环境,各小区因停车而引起的矛盾纠纷大幅减少,因乱停车引起的绿化等公用设施破坏现象大力改善。该项目获得了浙江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
“刚开始一些年轻人乱停车不太听劝告,后来文明实践志愿者联合社区想出一个好办法,为每人送一朵花,让他们回家送家人,效果居然出奇得好。” 一位老年文明实践志愿者何女士说。
楼律君说,近年来,友谊社区以“友爱共融 谊居未来”为核心定位,深化开办老年大学、开设老同志大讲堂、组建老同志志愿服务队“三老工作法”,精准破解老年群体组织难、动员难、作用发挥难三大痛点,利用有时间、有精力、有威望的老年人,让他们尽己所能、发挥专长、迸发余热,通过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项目,广泛参与城市社区基层治理,为社区治理贡献力量。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童波 编辑:黄晨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