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菱外公外婆家中收集的健康杂志,封面上写满了许多宣传语。
将保健品送货上门时,商家往往会附送一个播放机,播放机里录有产品的宣传广告语和电话。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月20日,最高检发布“检察机关加强民生司法保障”典型案例,其中包含多个保健神药广告案件。这些广告常常出没于各类电视台,在节目的间隙吸引着消费者的注意力。有不少的保健产品曾因虚假表述而被整治,但总能“换皮重生”,继续宣传。
有统计显示,中老年人已经成为目前电视节目受众的最大群体。走到人生下半场,健康、长寿成为老年群体的普遍性关注点。这恰恰让保健品公司看见了商机,在广告语中摆出“治疗癌症”“降血脂”“降血糖”等一系列功效。
从屏幕内到屏幕外,从线上到线上,免费领取鸡蛋、养生课程每日打卡兑换现金、一分钱不要的三天两晚旅游……一套组合拳打下来,这些在年轻人看来不太可靠的商业套路,却轻易套住了不少老年人的钱包。
A
“既然上了电视,就不可能是假的”
最近在外公外婆家的一次小住,让张菱(化名)偶然发现,外公从电视广告上购买了很多保健品,还收到很多赠送的杂志,上面写满了“保证你长生不老”“最新医药发现”之类的宣传语。
“我看到外公买保健品的单据,一张一两千元。有功效不同的药丸,还有能贴在脖子上的药贴,宣传说能治疗喉咙的相关病症。”张菱说。
张菱记得,外公平时喜欢看电视剧,剧集之间会播放广告,大部分都是宣称各种神效的保健品。
对于中老年群体来说,传统的电视媒体拥有着天然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在他们眼里,电视节目和电视广告的边界模糊——事实上,一些广告也确实做成了节目的模样。
许茵(化名)的外婆同样沉迷于保健品广告中。“既然上了电视,那就不可能是假的。”许茵如此复述外婆说的话。
对于年轻人来说,分辨并不算难,观众有时甚至能在不同频道和栏目看见同一位“神医”的身影。前一秒还是专治心脑血管病的蒙医第五代传人,后一秒就摇身一变,成为知名治疗失眠的专家。
此前就有媒体报道,曾被揭穿身份的“专家”高振宗,同时在不同广告中兼任“眼科专家”和“京城名医”。
除了请“神医”们坐镇,这类广告还常常会拍摄一些患者使用产品前后的对比情况,让他们有声有色地介绍自己的改变。中老年观众在惊呼产品的神奇疗效之余,很难察觉到其中的剪辑和表演痕迹。
从广告宣称的神奇功效,到对比鲜明的鲜活案例,再到事先编排好的专家热线咨询,观众的购买欲被提升至最高。购买,也很便利——拨打电话购买,送货上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完成推销的最后一环。
事实上,这类保健品广告套路已存在许久。但直到今天,我们打开一家地方电视频道,这类广告依旧随处可见。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