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越城区人民医院护士的陪伴下,65岁的沈女士体验了一次看病全程陪护服务。这是该医院推出“关爱陪诊、助诊”服务的具体实践。
医院陪诊、助诊服务的推出,延长了优质护理服务的半径,让更多患者享受有温度、有品质的医疗健康服务。在平常,“看病难”往往被简单归因于医疗资源不足。其实不然,当医疗流程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许多无法适应这套体系的特殊群体却在现代化医院里寸步难行。特别是不少老年人,他们面对自助挂号机时的茫然、在检查科室间的彷徨,构成了医疗服务“被遗忘的角落”。
当前医疗服务的人文困境,暴露出三重深层矛盾。其一,数字化鸿沟加剧医疗排斥:目前仍有众多患者不会使用智能设备,“扫码就医”成为新的“数字围墙”。其二,服务供给与需求错配:三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却门可罗雀,“看病像赶集”的背后,是分级诊疗的落实梗阻。其三,心理照护的系统性缺失:患者或多或少存在就医焦虑,而现有服务体系缺乏专业的心理支持呵护。这些问题提醒我们,医疗服务的人文升级刻不容缓。
构建有温度的医疗体系,需要建立“三维度”解决方案。首先,打造分层化服务生态,在城市推广“15分钟医疗陪伴圈”,培育专业陪诊师队伍;在农村构建“县—乡—村”三级照护网络,培训“医疗协管员”提供个性化服务。其次,推动智慧医疗适老化改造,保留人工服务窗口,开发语音交互挂号系统,建立“一键呼叫”医疗响应机制。再者,构建“医疗+心理+社会”服务共同体,将心理评估纳入初诊流程,建立患者互助社群,培育医疗志愿者队伍。
医疗服务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生命都得到体面的照护。当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思考“如何让患者少跑一里路”“如何让等待少一份焦虑”,医疗服务的人文之光才能真正照亮每个就医角落。(平 实)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