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柯桥区向首批12位外国人才发放“聚英卡”。这些持“聚英卡”的外国人才可以在政务、医疗、交通、文旅、金融等领域,享受与绍兴市民相同的264项“一卡通”服务。
柯桥区是开放先行地和外商集聚地,新增外国人才数连续多年稳居全市第一。给予部分外国人才“市民待遇”,无疑可以更好地增强他们对柯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有利于进一步改善绍兴的人才生态,提升绍兴的对外形象。
当然,要让“市民待遇”真正落地落实,还需要从细微处入手,消除一些瓶颈制约。以就医购药为例,已在绍兴参加医保的外籍人才凭“聚英卡”可在全市所有医保定点医药机构享受门诊、住院、药店购药等医保结算服务。但因为语言沟通上存在障碍,尤其是一些疾病需要患者精准描述症状、医生详细了解病情,而绍兴医院普遍没有设立国际门诊、配备多语种医护人员,很可能耽误外籍人才病情。在一至两家医院试点设置外籍人才服务岗或招募相应的外语志愿者,以快捷、精准地为外籍人才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是接下去要跟进的一个配套举措。
“市民待遇”要让外籍人士真正感受到暖意,还要注意匹配他们的现实需求。比如外籍人士渴望子女能入读高品质的国际学校,但因为本地高品质国际学校相对匮乏,许多外籍人士选择将子女送到杭州相关学校就读。绍兴如何填补这一块教育资源的空白,建设或者引进优质国际学校,让外籍人士子女能够就近接受优质双语教育,是时候提上议事日程了。
从更长远的视野来看,有序扩大“市民待遇”的覆盖面和受益群体,是大势所趋。因此,一方面,要逐步让更多的外籍人才享受“市民待遇”。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柯桥共有外国高端人才及专业人才1871人,占全市总数的九成以上,而目前仅有12人领取了首批“聚英卡”。稳步增加“聚英卡”领取人数量、提高“市民待遇”覆盖率,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吸纳人才。另一方面,要将享受对象由外籍人才向外籍人士拓展。数十年来,外商群体在中国轻纺城如鱼得水,也让“国际纺都”的成色变得更为亮眼。如果从狭义的视角来看,这些外商中或许的确鲜有“人才”,但从推进贸易融通、促进高水平开放的角度而言,那么他们中的佼佼者也是当之无愧的人才,理应纳入享受“市民待遇”序列。
有必要指出的是,“市民待遇”并不局限于单向地服务于外籍人士,也可以同步建立外籍人士服务本地机制,以利于他们真正融入柯桥,融入绍兴。在这方面,柯桥区引入外籍调解员制度,实行“以外调外”,协调解决了不少纺织品贸易中的合同纠纷问题,就是一个“双向赋能”的生动案例。此外,我们还可以参考义乌“联合国社区”经验,在柯桥外籍人士聚居区推行“志愿积分制”,鼓励他们参与社区巡逻、文化交流等活动,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包容的氛围,让更多的外籍人士将绍兴视为第二故乡,为绍兴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