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作为古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地位,它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也在文人的诗词歌赋中有所反映,后来随着茶叶贸易的兴盛,涌现出一大批以茶为题的诗篇。当时诸暨有“三贤”,分别是王冕、杨维桢和陈洪绶,因为这三位都是诸暨枫桥人,所以也叫“枫桥三贤”。他们三位都是爱茶之人,与茶也都有各自的小故事,一直为后人传颂。
王冕是元代著名的画家、诗人,他出身农家,小时候经常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读书,后来考进士未中,便转读兵法,倒也潇洒恣意。他曾经做过官但是最终选择了归隐,闲时吟诗作画,所著诗歌也多描写隐逸生活。
王冕非常喜欢喝茶,也喜欢写茶,类似茶具、茗杯、运茶、煮茶等词语经常出现在他的诗词中。在给友人的诗作中所写的自己的日常生活,也多与茶有关。“石杯酌茗搜我枯,石床扫苔留我眠。”“种菜每令除宿草,煮茶常自拾枯薪。”隐逸期间他对茶的研究也日渐深入,他常去山中观察自然,时间久了便发现了适宜茶叶生长的种植环境——“近水多栽竹,依岩半种茶”,以及茶叶的收获时节——“皇州三月花柳辉,江南此时茶笋肥”。王冕隐逸时也常和友人相聚,聊聊近况,谈谈书画,一般这种情况下也多以茶相佐:“相知相见情何已?石鼎山泉且煮茶。”茶叶伴随他度过了很久的时光,已经成为他日常的一部分,他以茶人诗,和茶之间的感情默契也新奇。
杨维桢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文学家、剧作家,亦善绘画,被后人称为“文章巨公,诗坛领袖”。他平时也喜欢喝茶,有一首诗就记录了他对茶的喜爱和赞美。至正戊子三月十日这天,杨维桢和茅山贞居老仙、玉山才子一起去石湖诸山游玩,那天烟雨朦胧,大家都兴趣盎然,老仙为妓者橘英写了一首《点绛唇》。到了中午时,烟雨初霁,一行人登湖上山,在一个寺庙中喝茶休息,橘英折了一支桃花下山。看着眼前的美景,品着手中的美茶,杨维桢兴致又起,提笔写了《花游曲》,其中有两句便提到了茶:“华阳老仙海上来,五湖吐纳掌中杯。宝山枯禅开茗碗,木鲸吼罢催花板。”
陈洪绶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画家、诗人。世人皆知李白有许多佳作都是醉酒后写出的,陈洪绶则常在喝茶后诗兴大发,他有时候会在夜间对着漫天繁星,一边饮茶一边纵谈古今,甚至会“不参公案试新茶”。陈洪绶著有非常有名的《品茶图》,现在收藏在故宫博物院。此画描绘了两人悠闲对坐饮茶的画面,乍看简单实则内涵丰富,画中茶为散茶,并且从人物动作可以看出饮茶方式为最流行的攝泡法,那时紫砂壶茶具正值顶峰,画中也有所体现。以茶人画并且成为经典之作,可见陈洪绶在茶身上所倾注的心力以及对茶的热爱。
“三贤”都喜欢喝茶,也会把自己对茶的喜爱表露在诗画中。在他们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份对茶的敬意和诚心,这背后也是他们对茶农辛苦劳动的尊重。他们把喝茶当作一件极具仪式感的事情,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这份真挚,令人叹服。
作者: 编辑:夏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