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马剑镇的龙门山一带,气候适宜,盛产茶叶,人们把这里产出的茶叫作龙门茶。龙门茶早在唐僧西天取经之时,就走出大山传人了宫廷。龙门茶得以一跃成为贡品名茶,这中间有一个充满温情的故事。
相传在唐贞观年间,龙门山脚下有一个以茶为业的小村庄。坐落在村头的三间草屋里,住着冬兰一家。一个初春的傍晚,冬兰家门前的路上走来一个七十岁左右,背着“双马”钱袋的老者。他在冬兰家门前的茶园停下,操着浓重的外地口音说:“好地方,肯定产好茶吧!”冬兰听老者口音像是自己娘家那边的,顿时感觉十分亲切,迎上前去说:“老伯真是识茶之人,我们的茶叶,在这方圆百里确实有点名气。”老者刚想接话,被一阵剧烈的咳嗽打断了。
冬兰上前查看,发现老者面色蜡黄,一副吃力虚脱的样子,心中顿生隐之心,便邀请老者进家中休息。冬兰特地杀了一只拳头鸡,又烧了腌肉蒸笋干、大蒜炒香菇等小菜。饭菜上桌,老人没有着急动筷,却叫冬兰先把茶叶拿出来让他看。茶叶是陈茶,但存放在锡罐中像新的一样。老者把一撮茶叶放进随身携带的紫砂壶中,看着随着沸水慢慢舒展开的芽茶,闻着逐渐溢出的清香,他兴奋地说:“这茶叶,有几分野气,但质地很好,就像你们诸暨的西施,调教打扮一番完全可以进宫啊。”晚饭在一阵欢声笑语中结束了,饭后老者便在冬兰铺好新床褥的房间里睡着了。
一夜的时间转瞬即逝,第二天早晨,冬兰去叫老者吃早饭,却发现老者已经没了气息,安静地躺在床上。老者的去世让冬兰心中很不是滋味,她的丈夫善丰发现老人的钱袋里有一些铜钱、几件换洗衣服和一本账册。善丰说:“这些铜钱给他做丧事还是足够的。”但是冬兰却忧心中:“要是日后老伯的家属找来了,发现人财两空,告我们谋财害命,我们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老人家在我们家住宿,是相信我们的为人。这钱是人家的,我们一个子儿也不能用。他是在我们家上的天,年纪算来也是喜丧,后事我们办,孝子孝孙我们做。”说完这些话,冬兰就赶忙去张罗老者的后事了,这场丧事办得十分热闹,高高的灵棚,道士先生又吹又打,上供的猪肉酒饭,一样不少。
随着这场丧事的结束,突然造访的老者一事基本落下了惟幕。时间又过了一月,一个雨天,冬兰在家门口看到一个穿长衫的中年人,他似乎是迷路了,又似乎在寻找什么。冬兰上前搭话:“客人有什么事吗?”几番对话下来,冬兰得知原来这位中年人就是那位去世老人家的儿子,并且这位老人家在杭州开了一家著名的茶栈。中年人看到父亲的钱袋,了解了父亲在此地的种种经历后痛哭流涕,随即想到冬兰一家对父亲的诸多帮助,心中感激不已,动情地说道:“这里山水秀丽,父亲在此善终,福缘不浅,若你们首肯,借一方宝地,让父亲长眠在此,每年清明我来祭扫,顺便向你们问个好,以此表达我的谢意。我父亲一辈子和茶打交道,绝不会轻易说一句好茶。我看你们家门前有茶园,春茶就要摘了,明后天我派几个茶工过来,麻烦你们给茶农通报一声,我高价收购。”
茶工来的这一天,山民们敲锣打鼓,像是嫁女儿一样,把披红挂彩的茶叶送出了龙门山。冬兰和丈夫目送着收茶大队的离去,心中慨叹不已。龙门茶叶就这样,载着纯粹质朴的人情,背负着满满的血汗和热忱,走出了大山,成了宫廷名茶。
作者: 编辑:夏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