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春耕正当时 “智”绘新“丰”景

2025-03-27 07:58

来源:

春风送暖,万物复苏,又到一年春耕时。连日来,滨海新区各种植基地抢抓农时,如火如荼开展春耕备耕工作,各类智慧农机、温控大棚等数字化农业设施装备纷纷投入使用,为早稻育秧、蔬菜育苗的高效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撑,确保全年农业生产开好头、起好步。

绍兴红发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叠盘暗出苗”新技术,大幅提高了育秧效率。  记者 骆 烨 摄

“嗡嗡嗡……”3月24日上午,位于沥海街道的绍兴红发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育秧间里传出阵阵机械工作声,这里正采用“叠盘暗出苗”技术进行自动化秧盘播种传送作业。一只只塑料秧盘在输送带的带动下,依次完成每一道工序:在加料口铺上基质,经喷水口浇透水分,播种器按照预设量将种子均匀播撒在秧盘里,随后完成覆土工序。播种好的秧盘每35盘叠放成一摞,最后整齐地摆放进温湿度自动数控管理的暗房内进行“孕育”。

今年,绍兴红发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了“叠盘暗出苗”这一新技术。“新技术可太省力了,种子‘睡’在暗房的育秧盘里,培育3到4天就会出芽,再放到田间大棚里育秧,秧苗长得又快又好。”绍兴红发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楼建立表示,这两天已在暗房培育了6万盘早稻秧叠盘,按照45盘稻秧种一亩田计算,足够今年1000多亩早稻田使用。

绍兴红发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往年通常采用无人机撒播的方式进行早稻播种。虽然前期省力且成本低,但易出现出苗不整齐、秧苗素质差、成秧率低等情况,水稻的收成无法得到保障。“今年采用了新技术,不仅提高了成秧率,就连收成也将提升10%左右。看眼下这育苗形势,今年估计又是一个丰收年。”楼建立满怀憧憬。

在不远处,浙江顺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智慧化种植大棚内,自动浇水机沿着大棚顶部轨道匀速移动,数米长的管道中均匀喷出细密的水雾,滋润着蔬菜幼苗。在精细化培育管理模式下,幼苗长势喜人。

据了解,顺浩农业目前拥有7个这样的智能化秧苗大棚,大棚内部均安装了温湿度监控设备,显示屏实时呈现大棚内的环境数据。同时,棚内配备水帘、排风机等设施,能在高温或寒潮天气将棚内气温和湿度控制在适宜范围。

“春季主要培育包心菜、辣椒、茄子等各类蔬菜、水果作物的秧苗,今年一季度育苗量达30多万株,同比增长40%至50%。”浙江顺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马国祥介绍,该秧苗基地总面积30亩,年育嫁接苗能达到6000万株,预计育苗年收入近600万元。

不仅育秧、育苗环节有新技术,室外摆盘也有新方法。孙端街道三条溇村的飞飞家庭农场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今年引入了流水线输送带。经室内暗化催芽的秧苗盘坐上“电梯”直达育秧棚。在多名工作人员的协作下,不到半小时,一个育秧棚内近3600盘秧苗就整齐摆放完毕,等待后续进行育苗、炼苗等操作。

“往年人工搬运摆盘费时费力,现在节省了不少时间。”飞飞家庭农场负责人余仲康告诉记者,农场总育秧面积达3000余亩,到3月底,育秧盘将全部进棚,预计4月中旬采用机械化插秧模式开展早稻机插工作。

今年,滨海新区计划种植早稻面积约2万亩,比去年增加近1000亩。截至目前,已育秧折合大田5400亩,预计4月下旬陆续开展机插和直播工作。“滨海新区将联合各街道,大力推广粮食作物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持续优化农业指导和农业保障服务,多措并举为粮食稳产增产保驾护航,推动滨海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滨海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农科融合”大有可为

暗房育新苗,叠盘提效能,智慧化种植,温湿度监控。放眼望去,滨海的春耕备耕满满都是科技感,春耕秋收的效率与产量完全在数字化可控范围之内。

现代化农业,早已从“看天吃饭”转变为“科技驱动”。迎来AI时代,人工智能方兴未艾,机器换人持续推进,春耕备耕不再像以往那样属于“农人密集型”了,而是大型农场集约化、机械化、数字化播种,打通技术瓶颈,育苗、撒播、灌溉、施肥、除虫、温控、采摘等实现全流程智能操作,新农人变身为技术员,种植户变成企业家,农科类企业在滨海新区沃土上大显身手。

时下,科技赋能春耕备耕已成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许多地方已在尝试北斗导航农机、物联网监测生长、全自动育秧流水线、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并通过遥感与云计算控制作物长势,现代化农业凭借科技之翅实现了高质量发展,确实未来可期。

科技无止境,智慧可迭代,滨海新区已是高科技项目的高地,要扎实推进“农科融合”,研究“AI+农业”新场景,建立高精度的灾害预警系统,打造一体化的无人农场,深化生态数字农业,通过数据驱动,推动滨海新区农业向高效、智能、绿色方向发展。

(内容来源:滨海潮声)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朱灵斐 张 柯 编辑:徐静怡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