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柯桥市民罗先生接到自称某银行“经理”的电话,表示可以提供低息贷款。之后,他便用微信添加了“经理”为好友,又扫描了其发送的二维码进入“交通在线办理窗口”聊天界面,并按要求将自己的银行卡、个人照片等信息发给了对方。
“我们查询后台发现,您的征信有问题,是不是以前办理过的信用卡没有及时还款?”“经理”告知,罗先生的个人征信有污点,需要支付贷款金额的30%作为“验资”。由于罗先生之前确实有使用过信用卡,且不确定自己是否及时还款,便按要求将3000元转入自己的银行卡内,又在“经理”的要求下充值到公司软件中。
支付完成后,“经理”表示他还需要继续转账,进一步“验资”。但由于罗先生的银行卡限额,他便打算第二天再操作。
“会不会是个骗局?”夜里,罗先生辗转难眠,在上网搜索相关案例后觉得自己极有可能是遭遇了电信诈骗,连忙报了警。
个人征信,就如同一个人的“经济身份证”,不法分子用“征信修复”为由进行欺诈,市民需提高警惕。“征信修复”主要是指对个人征信报告中存在的不良记录进行修复或改善的行为。而不法分子就是利用了一些市民急于修复征信的心理。
“如果市民对信用记录有异议,应直接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或者相关商业银行网点等官方渠道提交申请。切勿轻信任何有关‘修复征信’的捷径办法。”区反诈中心民警陈露提醒说,市民要提高警惕,依法合规维护自身权益,筑牢信用基石,守护财产安全。
作者: 编辑:夏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