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海,是绍兴市保护古树名木志愿者服务队队员,也是一位古树名木摄影师,从2015年起,他走遍越城区大街小巷,为越城区的古树名木拍摄了数千张照片,参与了《绍兴古树名木》的拍摄工作。针对杮树、枣树、银杏树、桂花树等不同树种,徐永海还分四季进行跟踪拍摄,以全面呈现古树名木的信息和特色。
古树名木作为绿色文物、绿色活化石,是自然和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纪念意义。
绍兴市保护古树名木志愿者服务队队长沈建昌说,绍兴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在城市建设中保留着“为树让路”的优良传统。
20世纪80年代,在越城区延安路拓宽工程中,为保护千年古樟,相关部门调整了道路规划,拆除部分民房,使道路绕树而行,形成了“树在路中央”的独特景观,也成就了“大树下”这一地标名称。此外,在越城区袍中路建设工程、2024年越城区塔山村拆改项目中,都延续了“为树让路”的传统。
在越城区名人广场从事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的陈文昌,是志愿队中少见的专业人士,他对绍兴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开展深有感触。他说:“绍兴的保护力度是很大的,这几年更是有了很多新的举措,让志愿者们开展工作更加有法可依。”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6年,我市就出台了《绍兴市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明确了古树名木的管理部门,认定了影响、危害、损害古树名木的禁止性行为。近年来,按照“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分级管理”原则,探索建立起古树名木公众责任险机制,利用政府公布、企业认领等互动式古树认养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保护工作。同时,制订“一树一策”保护方案,针对性开展日常养护、病虫害防治、抢救保护等工作。
为了让古树名木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我市深挖古树名木的自然、人文、旅游价值和潜力,相继打造了诸暨香榧国家森林公园、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嵊州谷来香榧省级森林公园3座以古香榧为主题的森林公园,并建造了11处省级古树名木文化公园,让公众得以亲近古树、传扬文化。
记者了解到,越城区的140余株古树名木相关数据已经全部上线,有关部门将定期上传这些古树名木的日常养护情况。通过智慧系统,市民可共同参与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柯桥区试点“古树名木公众责任险”,通过企业认养分担养护成本。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推广“1名志愿者+1株树木”认领模式,结合高校志愿者团队(如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与老年巡查队,形成“老带新”的传承机制。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