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越地的兰文化传承

2025-03-26 14:34

来源:

在“勾践种兰渚山”的影响下,后人将古鉴湖边上的渚山称为兰渚山、汉代设立的驿亭称为兰亭,兰渚山周边出现了花坞村、花街等地名。

东晋时,爱兰又爱鹅的王羲之将兰花的各种姿态临摹到书体中,笔画映素,气脉贯通,字体秀美,错落自然。且因字生姿,因姿生妍,因妍生势,因势利导,达到了神韵生动、随心所欲的书法最高境界。王羲之爱兰的故事被画在元代稀世青花名瓷“四爱图”梅瓶上。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上巳节,王羲之约友在兰亭修禊,在流水曲觞中诞生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碣石调幽兰》系南朝梁末会稽人丘明所传,《碣石调幽兰》是现存最早的古琴谱,收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1871年至21世纪初此谱收藏于京都神光院,后来转到东京国立博物馆。

明代会稽陶望龄曾写过《养兰说》:“会稽多兰,而闽产者贵。养之之法,喜润而忌湿,喜澡而畏日,喜风而避寒,如富家小儿女,特多态难奉……”

宋陆游,明徐渭,清秋瑾,民国鲁迅、蔡元培等绍兴名士都写下了许多咏兰诗篇,与兰花结下了不解之缘。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杭州西湖边,将家乡绍兴出产的春兰名品“寰球荷鼎”赠送给中日友好人士松村谦三先生。

明清以降,兰渚山周边的山民逐渐聚集。由于耕地稀少,山民耕种业和养兰业并重:农忙时种田,农闲时上山挖兰、养兰、卖兰。漓渚及周边的六峰、九板桥、棠棣、古筑、花坞等地出现了大量以兰为业的兰农。夏秋耕作,冬春二季上山采兰,通过旱路和水路将兰花运进绍兴城内沿街叫卖。养兰慢慢地成为绍兴城内的一种文化习俗。《说文》曰:“艺,种也。”因此,古人将种兰、养兰称为“艺兰”。后来“艺”字又引申为才能、技能、工艺、技艺、文艺、艺术等。随着“艺”字的延伸,“艺兰”的内涵也在扩大,它不仅指“种兰”“养兰”,也包括“赏兰”“咏兰”“写兰”“画兰”“评兰”“议兰”等,作为一种民间习俗流传了下来。

后来,这种习俗流传到杭州、嘉兴、宁波、苏州、无锡、上海等地。为满足越来越多人们的需要,漓渚、兰亭一带的兰农不仅在平水、王化、稽东等地挖兰,还跨出绍兴,到四明山麓、天目山区挖兰。他们将采到的兰花用竹篓打包,通过大运河发往华东各地。清中期以来,挖兰、养兰、贩兰成为兰亭、漓渚周边兰农的一种世代相传的特殊行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春兰梅瓣的样本——宋梅,它是清乾隆年间绍兴城内一位叫宋锦旋的养兰人,在自己老家宋家店山上发现的,最初叫宋锦旋梅,后人简称为宋梅。300多年来,宋梅一直是兰中之名品,被称为春兰第一梅。

据杭州吴恩元先生1922年出版的《兰蕙小史》记载:清道光后的70余年中,有近200只兰、蕙优秀品种被发现,其中80%都出自绍兴兰农之手。1919年,漓渚小步村张若霞先生重编了清嘉庆十五年(1810)荆溪屠用宁先生的《兰蕙境》,并在漓渚天元堂药局发行。

清末和民国时期,每年二三月绍兴都要举办兰花展览。兰展的地点设在花巷的布业会馆。花会由爱兰者自发组织,每年举办一到二次。兰蕙爱好者约三五十人,每人出银洋壹圆,供花会会期开销,各地兰友如期参展。凡与会者,将名花剪下配以假叶,旁置蜜水一瓶将花插入瓶中,使花不易枯萎。花会期间由主持人组织评比,得“首座”(亦称“头位”),则荣耀无比。故花会期间,各家均选出名兰,争妍斗丽,互相竞争“首座”,气氛热烈,观者如堵。大家互相交换,亦可买卖。

余姚王叔平在《五十年艺兰经验谈》中记载:那时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绍兴、嘉兴、湖州、宁波、余姚等处每届春季有兰花会之雅集,兰界同人相约莅止。萃各地名兰于一处,互相交换,互相评比,洵有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气象。如此兰风之盛,以清光绪甲辰(1904)为最。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谢媛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