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人种兰爱兰的历史,必须从兰渚山说起。《越绝书》记载“勾践种兰渚山”。《舆地纪胜》明确标注:兰渚山“去山阴二十七里。王右军所谓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是也”。明代《绍兴府志》也记载:“兰渚山,有草焉,长叶白花,花有国馨,其名曰兰。勾践所树。兰渚之水出焉。”兰渚山的幽兰馨香、兰亭墨香让这座拥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香飘四海。
兰花生长在幽深的山谷之中,远离尘嚣,独守一方净土,这种独特的生长环境,造就了兰花与众不同的品格。它的叶片修长挺拔,如君子般傲然挺立,迎风摇曳;花朵清丽脱俗,似佳人般温婉动人。独特的气质、造型,使兰花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它不与其他花卉争艳,却自有一种令人心折的魅力。每当春风拂过,兰花的清香便随风飘散。这种清香不似牡丹之浓烈,不似玫瑰之馥郁,而是一种若有若无的幽香,沁人心脾,恰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历久弥香。
柯桥区平水镇的兰若寺遗址出土了一些越窑青瓷碎片,上面刻着兰花的图案。这些五代时期的文物证明,当时兰花已经从山野中的幽香变成了文化的象征。南宋的《嘉泰会稽志》里记载:“越人蓄兰始于勾践”。越王勾践在卧薪尝胆的时候用兰花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把复国大业和君子的品格结合在一起,让兰花的故国情怀深深融入了越地百姓的血脉。
永和九年的那个暮春,42位文人沿着兰渚山脚的清溪列坐。王羲之在微醺中写下“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字里行间仿佛能听到兰瓣坠入流水的清响。这场被后世称为“兰亭雅集”的聚会,不仅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更将兰的意象与文人精神永久镌刻在绍兴的文化基因里。陆游晚年隐居在鉴湖边,在《兰》里写道:“生世本幽谷,岂愿为世娱。”诗中的兰花生于幽谷、不愿为世俗所娱,保持独立、追求高洁,与其说是咏物,不如说是喻人。而徐渭这位奇才画兰咏兰无数,“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这样的咏叹,正是诗人傲世独立的人格写照。
兰花是绍兴的市花,不仅因为其优雅的外形和清新的香气,更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兰花象征着高洁、典雅和坚韧,与绍兴悠久的历史和人文精神高度契合。绍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自古文人墨客辈出,兰花的高雅气质正体现了绍兴人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同时,兰花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反映了绍兴人对生态保护的重视。这一选择既彰显了绍兴的文化底蕴,也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兰渚山上的兰花依然年复一年地悄然开放,诚如徐渭诗句所言“兰亭旧种越王兰,碧海红浪天下传”,沧海桑田,兰香越千年,那缕清香,见证了这座古城从大禹治水的传说走向数字时代的辉煌。那缕清香融进绍兴黄酒,写进数字代码,绣进丝绸织品,让这个古老的精神符号始终焕发着新的活力。这株诞生于山野的小草,集香、雅、清、正、和、静于一身,带着跨越千年的风骨,悠然融进绍兴人的血液里,书写新时代的胆剑精神。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平 山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