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晴好周末,市区迪荡湖景区南停车场常常车满为患,焦急的车主在逼仄通道间闪转腾挪,而几百米外景区西入口的备用停车场却冷冷清清。这种“看得见的拥堵”与“被遗忘的资源”并存的现象,折射出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中的矛盾,当物理空间配置与市民行为惯性产生错位时,单纯增加车位其实难以根治停车顽疾。
笔者以为,破局的关键在于以下两方面。一方面,要打通资源共享的“最后一公里”。西入口新停车场受“冷落”的主因,是其与核心景区有20分钟步行距离。但倘若在该停车场至莲花阁、人工沙滩等热门景点之间开通观光电瓶车接驳,配合“停车+接驳”政策优惠,便可将空间距离转化为坐车观光的游玩体验。另一方面,要帮助游客打破“直达景区”的心理定式。市民驱车直抵景区核心区域的思维惯性,本质上是现今社会对极致效率的过度崇拜。许多游客对于“直达”的理解就是“省时省力”,因此,景区管理方着重要把这段“看似浪费的时间”利用好,比如在中途布设休憩驿站、互动娱乐设施等,将这些“冷门路线”打造成沉浸式游线。又如通过积分兑换将绿色出行与消费权益绑定,让市民和游客在“让渡便利”中收获可见收益,这种激励机制也是打破思维惯性的关键钥匙之一。
春日的迪荡湖美不胜收,如能将痛点转化为亮点,使漫步湖畔的20分钟成为发现城市之美的契机,“直达执念”自会消弭于无形。(戚高晟)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