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以深化改革驱动乡村向“新”提“质”

2025-03-24 14:50

来源:

2月2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改革味”浓、“创新味”强。特别是《意见》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在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是首次提出。这一提法内涵丰富、范围广阔,不仅是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更是对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层回应,意味着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正在步入以科技创新为关键驱动力的新阶段。具体而言,可以从赋能、活能、强能“三能”角度来理解把握。

一、赋能:以科技创新打造新质引擎

科技创新正逐步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和乡村全面振兴的突破动力。古今中外,从传统农耕到机械化作业,从常规种植到良种培育,每一次重大变革都离不开科技的推动。新时代新机遇,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愈加凸显,而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破题重点就在于科技突破与场景落地。《意见》提出的“瞄准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等一系列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的系统性创新矩阵,这是数字技术、生物技术、智能装备等科技创新应用在乡村发展中的场景化、立体化渗透,将对乡村传统生产模式和发展模式产生颠覆性重构。“良种”“良机”“良技”等新技术、新设备、新应用将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芯片”,让科技真正成为农业发展的“新引擎”,支撑乡村形成新时代“科创振兴胜景”。

二、聚能:以要素集聚催生农村业态

要素集聚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乡村全面振兴的业态支撑。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需要打破城乡要素流动的“玻璃门”,促进土地、资本、数据、人才等要素的有效配置,催生农村新业态新群体。《意见》提出的“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等,都是推动城乡要素和农业新质生产力配置组合、激发农村业态“化学反应”的有力举措。诸如“嗅觉经济”“庭院经济”等新业态,智慧农场、智慧牧场、农村电商、农业物联网、农业机器人、智能化大棚等新型技术和产业,都离不开城乡多元要素的投入、组合和配置,以及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催化”。农业新质生产力和传统资源要素的耦合,不仅有利于助推传统乡村跃迁到“现代化世界”,更将挖潜“三农”的创新空间,拓展“三农”的功能和价值,支撑乡村形成新时代“业态振兴富景”。

三、强能:以机制保障增强人才引力

机制保障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乡村全面振兴的人才“引力场”。农业新质生产力中的“新质”要始终依赖人力资本的结构性升级,只有激发人才“引留”积极性和“育用”创造力,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而这种升级,无疑需要强力、有效、完善的体制机制支撑。《意见》提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优化调整涉农学科专业”“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程”“鼓励职业学校与农业企业等组建产教联合体”“支持科技小院扎根农村助农惠农”“鼓励和引导城市人才服务乡村”等举措,正是着力为人才队伍、科技转化、机构平台等“扎根乡村”构筑完善的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近年来,新农人、农创客、电商达人、农村CEO、民宿管家、“村字头”顾问等新群体新力量不断涌现;科技小院驻点解决农业技术难题,形成“解决一个问题、提升一个链条”的乘数效应;“土专家”“田秀才”通过乡土人才职称评价认定脱颖而出。愈加完善的体制机制将有力保障人才“回引”,精心培育人才生态沃土,充分释放人才创造活力,为催生人才多元创业就业体系插上“翅膀”,支撑乡村形成新时代“人才振兴美景”。


作者: 编辑:严心愉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