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025-03-24 14:40

来源: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仅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任务,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发展动能迭代的关键突破口。

构建创新融合的发展体系

制度优化夯实根基、基础研究积蓄动能、企业创新强化主体、金融支持激发活力,四维联动,形成全链贯通的创新闭环,是构建科技与产业交融互促的现代创新体系的重要路径。

制度是创新融合的保障。政府承担战略布局、政策支持与环境优化的职责,而市场则发挥资源配置、技术筛选与效率提升的作用,二者协同共进,使得创新要素得以高效流动,形成全链条协同攻关的局面。同时,通过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优化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加强科技成果治理,使创新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加快技术落地、成果转化。

研发是创新融合的基础。唯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研究,才能支撑突破性的技术创新,并推动产业向更高层次跃升。应用基础研究则是连接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关键渠道。要让渠道连接更好地发挥作用,使实验室的技术突破更快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必须突破“论文—专利—成果转化”的线性模式,构建需求驱动、问题导向、理论支撑相互激荡的“非线性”创新体系。

企业是创新融合的主体。企业的创新活力决定了科技成果能否实现市场化应用。在创新生态系统中,“链主企业”和“雄鹰企业”作为“华盖层”主体,主导关键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链升级;高新技术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作为“乔木层”主体,在细分领域攻坚突破,占据行业制高点;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灌木丛层”主体,以灵活创新、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特点,在技术突破和商业模式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

金融是创新融合的支撑。科技金融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撑,金融资本的高效配置决定了科技创新的资源保障能力。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

做深做透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深化机制改革,提供融合保障。优化人才评价机制,赋予高校、省实验室、领军企业更大自主权。改革收入分配机制,向关键岗位和科研骨干倾斜,提高人才积极性。完善职称评审机制,提高科研成果产业化权重。创新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动职务科技成果管理赋权,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实施科技成果单独管理制度,推动科技资源向具有转化潜力的方向集中。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加快技术落地。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为科技成果提供从孵化到市场化的完整通道。构建概念验证和中试验证平台,提升企业对新技术的吸纳能力。

构建协同战略体系,筑牢融合根基。教育端,强化“双一流”建设,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科技端,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人才端,推动“产业教授”“科技副总”等计划。

提升科创平台质效,加速融合落地。集中资源提升重大科创平台效能,加强与高校、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的深度对接,促进产学研融合落地。完善平台管理与科研设施,吸引创新主体。设立实习基地、博士后工作站,培养复合型人才,推动科创平台与产业集群协同联动。建立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施赋能计划,保障持续创新能力。推行“伙伴计划”,推动科研、技术与人才融入产业链。实施科技金融赋能计划,推动产业创新升级。

推进试点与重大项目建设,提升融合强度。深化创新试点,探索可推广模式。强化重大项目引领,夯实创新支撑。增强产业带动效应,提升整体竞争力。重大科技专项强化技术创新标杆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加大研发投入,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助推产业创新升级。

(据《浙江日报》 本报有删节 作者分别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欧洲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新消费与电子商务研究院研究员、省咨询委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作者: 编辑:严心愉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