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引擎 培育动能 扩容消费 优化生态
上海“31条”加快构建服务业新体系
为加快构建服务业新体系,日前上海出台了《上海市促进服务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提出31条政策举措。
聚焦创新企业和顶尖人才
凸显创新导向,是此次新政的一大特点。《若干措施》提出,上海要重点引进高科技含量的优质项目,要推进公共服务平台、高质量孵化器、概念验证中心等转化平台建设,要通过人工智能(AI)产业母基金和企业设立的生态基金支持AI赋能。
与此同时,《若干措施》非常强调顶尖人才和头部企业,比如:提出将支持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全球顶尖科学家和大师级人物来沪,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通过精准招商引进优质企业,并为龙头企业提供“一对一”服务等。
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当然需要更好拓展市场空间。为此,上海将围绕“券”做文章,特别是支持浦东、静安、徐汇、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等发放专业服务券、新质服务券等,并鼓励更多区域复制推广。
为帮助服务企业降本,上海这次也是新招迭出,比如:支持通过履约贷、数据贷、云量贷等金融创新,降低科技服务企业的融资成本,更有亮点的是,将支持AI企业以算力和语料等入股开展融资,支持微短剧项目开展版权质押融资,支持物流仓储设施项目发行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
多措并举激活消费引擎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着眼于促进服务业发展,上海此次围绕激活消费,提出7项举措。
从扩大高品质多元化供给的角度,上海再次强调支持文旅商体展融合,并将为此搭建“一站式承载平台”。所谓“融合”,归根结底,就是强调“联动”。据介绍,上海将在市级层面建立文旅商体展的联动协调机制,将梳理全年重大赛事活动排片表,制订方案扩大重大节展、赛事、旅游航线的吸引力,从而更好地把“流量”化为“留量”。
此外,着眼于激活消费,上海还提出一系列新构想。比如:将推动“员工制家政企业”试点,拓展商业健康险的支持范围,扩大消费券的覆盖面,培育壮大夜间经济、银发经济、“谷子(动漫周边)经济”、邮轮旅游等新消费场景。
记者还注意到,新政明确提出,上海将优化重大活动的审批管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大型营业性演出的可售(发)票数量限制。这是否意味着一些标志性演出场所和体育场馆,未来可能出现难得的满场满座,让粉丝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氛围?
营造生态破解机制瓶颈
既立足当前、及时应对短期难点,又着眼长远、破解体制机制瓶颈——这是此次上海出台的服务业新政的鲜明特点。
比如:着眼于深化改革,《若干措施》强调将推出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特别在高校院所建立科技成果所有权、运营权、收益权分割管理的模式;在浦东新区、临港新片区、上海自贸区等几大热点区域扩大相应试点举措。
为强化对服务业主体的培育力度,上海将进一步完善对创新型企业总部的支持政策,优化储备、评估、认定、奖励机制;打造人力资源、软件、科创等高能级园区平台;优化“一网通办”惠企政策精准服务平台;在部分行业试点“沙盒监管”,让包容审慎监管更好地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还将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分类,将此前并未在产业目录中出现过的“专业服务业”“工业服务业”两个细分类别纳入。根据《若干措施》,上海将制定这两个细分领域的统计分类标准,开展常态化统计监测,此举有望给服务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