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近日,在上虞区下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一群孩子正跟着文明实践志愿者诵读《弟子规》。
近年来,为更好地传承优良家风,下管镇整合古义塾和贤人名士资源,先后打造五经广场、徐懋庸图书馆和青山学堂等家风主题空间,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打造家风主题空间,开展家风主题活动,以家风文化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
尊老爱幼
下管镇是一个千年古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据《管溪徐氏宗谱》记载,下管,自徐姓祖先自奉化迁居于上管村下,故名下管。宋熙宁年间(1070)置乡,民国二十一年建镇,一直是虞南重镇、商贸重地。
下管现保存五经牌坊、应乾塔、百年老街、千年古道等。五经牌坊记载着数百名名人志士,三尺禁地内“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徐用宾、徐镜渠在此创办文学刊物《管溪声》,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革命家徐懋庸出生于此,他们对文学和革命的执着精神奠定了下管人民革命的坚定信念。
在这一片土地上,下管从历史文化传统中汲取思想精华与道德滋养,弘扬优良家风 建設文明乡风。
孝老爱亲是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家风主题活动的关键词。
2024年10月24日,下管镇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里为辖区内的36对金婚夫妻举办金婚夫妻庆典活动,其中包括五对钻石婚夫妇。佩戴大红花、代表发言、分享金婚诀……现场仪式感满满,活动弘扬了孝德文化,传承文明家风。
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里,还常常会传出孩子们朗朗书声,这是文明实践志愿者们带着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诵读《了凡四训》《弟子规》等经典,在经典诵读之后,还会为孩子们讲述家风家训,体验“着青矜 ”“行拜师礼”等古礼之韵,引导孩子们尊敬师长、孝敬父母、乐于助人。
此外,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还积极参与古镇孝德遗迹抢修、孝德教材编印、崇孝敬老风气弘扬等项目,深入挖掘家风资源,让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进机关、进村社、进家庭,让新时代文明之风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贤能反哺
下管镇的家风传统,始于明代,明初徐氏先祖一桂公,以远见卓识在下管设立义学,并将商业所得投入教育,使贫寒子弟得以免费读书,这种以教育反哺乡里的精神,奠定了下管家风“耕读传家、崇德向善”的基调,七百年来下管家风薪火相传。
当下,下管镇积极联系下管贤能,他们富而思源、福泽桑梓,积极投身家乡建设,用行动践行着对家风精神的传承。
2024年12月,上虞管溪徐氏迁居七百周年庆典活动在下管镇家风主题空间之一的五经广场举办。活动中,文明实践志愿者们带着徐氏宗亲们参观五经广场,宣讲家风故事,追溯优良传统。
“我们将以管溪徐氏迁居七百周年庆典为新起点,继续发扬家族的优良传统,积极投身家乡建设,让‘耕读传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管溪徐氏宗亲代表徐建群说。
下管贤能、深圳市昌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燕平于2014年9月创建徐燕平奖教奖学基金,本金共200万元,计划发放专项基金40年,旨在鼓励教师乐教善教、学生乐学勤学,推动山区教育事业发展。此外,徐燕平还与100多名下管贤能共同筹集100万元,设立“映山红”贫困学生资助基金与“管溪情”困难党员帮扶基金,赞助下管镇越野马拉松活动,展现了深厚的家乡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浙江彬发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光均是下管镇洙凤村人,由他创建的彬发学前教育基金,是上虞区首个民间出资的学前教育专项基金,该基金于2017年5月创建,共100万元,计划发放专项基金20年,主要用于下管镇中心幼儿园的幼儿慰问、幼儿营养餐等方面。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把良好家风的种子种进人们的心中,构筑起共同的精神坐标,为千年古镇的发展注入力量。”下管镇党委书记郑伟钦表示。
漫步古镇下管,五经牌坊上的“恩光奕世”四字依旧清晰。千年古镇以家风为纽带,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这就是文明实践最动人的力量——它既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号角。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童波 编辑: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