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朋友,几乎从不见面,也很少联系,但你依然对他的动态了如指掌,仿佛每天都在一起。因为空间不是距离,互动不在见面,他在朋友圈里的不甘寂寞成了你了解他的一个窗口。至于这种了解是否相互的,那得取决于你朋友圈的更新频率。从某种程度而言,发圈刷新的不对等,使友人之间一个像是透明人,一个成了隐形人。
刷朋友圈往往会产生一种友情亲疏的错觉,朝夕相处亲朋老友,往往对你的发圈信息视若不见,与你一面之缘的熟悉的陌生人,却频频为你点赞,看上去像是多年熟稔的朋友,实际上可能是相逢未必曾相识的新人。一次参加文化会议,遇到一个朋友圈存在已久的诗人,进场看到后就上前问了好,然而就餐时,这位诗人老兄却发语音问我怎么没来参会。我愕然,回答刚才不是见过,还招呼来了。于是隔着屏幕的尴尬,在对方一连串捂脸哭笑的表情中放大。
不怪别人记性差,只怪刷脸刷得少,人家也只见过你一两面,偶然相见,难免脸盲,脑海里搜索半天,自然名不对人。一旦打开手机,朋友圈里又成了老熟人一枚,这就是互联网社交时代的点赞之交。仿佛很熟,其实不熟,仿佛无话不谈,其实见面尬聊。所以,爱发自拍也是个好习惯,至少让半生不熟的微友记住你的表情包,下次偶遇也就产生强烈的“自来熟”,以免慌乱不堪地搜索记忆而无果。
尽管点赞之交已很卑微,有时却连这样单纯的友谊都会失去。有些微友喜欢改换头像,一不开心还改了名字,然后数月不出声响,偶尔冒将出来,直令人莫名其妙不知何许人也。如果恰巧没有聊天记录,几乎无从考证对方身份,就像一个潜伏者长久隐藏在朋友圈中,又怕询问失了礼数,到后来索性连赞也不敢轻易点了,时日一长,或许就默默列队到待删名单中了。
《世说新语》载有“雪夜访戴”之事,说的是山阴王子猷夜里醒来见大雪纷飞,便斟酒吟诗,忽又想到剡县的戴逵,便连夜乘船前往,一夜泛舟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旁人不解,王子猷却谓兴尽而归。王戴两人颇有些点赞之交的习气,所谓访戴,其实并不在于晤面,只为体验雪夜泛舟的快乐,别人眼里的舟楫劳顿,却是王子猷心里的绝美景致,至于见不见戴逵,就像点不点赞一样无足轻重。倘若那时也有微信,想必王子猷会拍录一段雪夜行舟的视频,坐等戴逵点赞,然后隔空赋诗,如同亲访。至于王子猷泛舟入剡,如同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纯属雅兴,何必扯上戴逵。
点赞是一种礼节,也是一种社交的需要,既是在释放互动的信号,亦是在表达“已阅”的意思,这与交情深浅倒关系不大。只不过如今朋友圈关系太过复杂,共同好友多之又多,点赞之人便也慎之又慎,怕一不小心被难人在潜意识里划队分类了,这大抵是“点赞狂人”越来越少的缘故吧。
点赞之交,虽是举手之劳,却还是值得珍惜的,毕竟也是一种互联网时代的情谊体现,让情感交流更纯粹些,有何不可。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