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用文字勾勒生命

2025-03-23 07:59

来源:

这几天品读了应爱卿的散文集《杜湖岸边》,愈发理解了一件事,那便是人从出生起,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书写自己的人生。那些你见过的风景,遇到的人,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思考过的问题……都一笔一画勾勒出一个完整“你”,第一人称的散文作家更是如此。

在潘玉毅老师的组织下,我们几个喜爱文字的人建了一个微信群,应老师就是其中一位。她总是鼓励,常常夸赞,虚心提问,热心解答。应老师常说“好东西总是来的晚一点”“只有真情实感的文字才会让人喜欢”……这么温柔善良的人,总想了解她多一点。所以今年十月,应老师的新书刊发,我便厚着脸皮讨要了一本,断断续续读到了今天。

散文集《杜湖岸边》共七辑,分别为《杜湖岸边》《那夜的雨》《母亲的嫁妆》《冬夜不再使你寒冷》《我在古镇的时光》《美食与生活》和《爱上旗袍》。按照地点、人物、主题对作者75篇散文进行了归纳整理,辑名多取自篇名,内容则以回忆为主。

作者擅长描写,简单的风景、普通的物件,在她笔下仿佛活了过来。在开篇《野草莓》中,作者描述杜湖,是这样写的:“碧波荡漾的湖面,波光潋滟的湖面,那阳光会微笑,那水波会跳舞。”结合同学们在湖边欢乐的场景,既和谐又生动。在《找春天》中,作者写田野,说它:“一片金黄,云高风清,沉甸甸的稻子像酣睡的孩子一样可爱。”导致她忍不住向收割稻子的农民大哥讨了一把,插在自家花瓶里。稻子我见过,孩子我也养过,这样的比喻却是第一次看到,想起女儿小时候学跳舞,眼睛已经闭上了,脑袋在肩膀上耷拉着,小小的身体依然跟着节奏摇摆,确实像一把低着头的稻子,风一吹就晃动。

除了有趣的描写,《杜湖岸边》字里行间里更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对人事物的尊重,让人读之有力量,观之有暖意。

母亲是应老师生命中最重的部分,自然也是《杜湖岸边》涉及最多的地方。母亲的吃苦耐劳、善良聪慧,以及对子女满满的关爱,滋养了应老师物质贫瘠却精神富足的童年。书中,应老师把母亲的丰墩比喻成闪光的金和银,她明白正因为有母亲无数次的肩挑背磨,才有家里顿顿的饭菜香。这个平凡得像长在田间地头的庄稼一样的农村妇女,靠着出门比别人早,完工比人家晚,愣是做到了生产队稻捆放得最齐,秧苗插得最竖。这个平凡得像长在山路边的一朵野花般的农村妇女,也痴迷看戏,念及演员出门赚钱不容易,宁可自己俭约,也要大方地打赏。在母亲的影响下,应老师不仅农活家务活干得漂亮,读书工作也不畏艰难,还领养了流浪猫狗,把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正如她在《思念二屋》中写的:“正因为吃过苦,才会珍惜甜和福。”

应老师退休前是医院的护士长,因为职业关系,散文集里时不时出现她和患者的故事,应老师的细心照顾无私关怀,让他们在病房中倍感暖意。在《你是我最要感谢的人》中,78岁的吴大妈因为爱干净又担心老年人异味重,不好意思麻烦人,是应老师主动说:“我跟你女儿差不多大,就让我来做吧。”直到最后一晚,应老师做完清洁后,吴大妈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对她说:“你是我最要感谢的人,让我干干净净地走。”让我备受感动,都说久病床头无孝子,应老师却给了这些久病的患者最温馨的服务和关怀,正如她创建科室时写下的宗旨:爱如三月春光,情满特需病房。

这样的故事,在《杜湖岸边》还有很多,每每读到便会感到温暖,像和煦的春风吹散生活的不如意,又似耀眼的阳光赋予我继续前行的动力。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